|
小儿臀肌挛缩症术后的康复治疗 |
|
于立松 张 文 宋培德 李达泉
臀肌挛缩症是由臀肌及其筋膜的纤维变性挛缩继发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功能障碍,患儿表现为特有外八字步态和姿势异常的临床病症[1],多为手术治疗,但术后康复治疗对病症的彻底治愈及防止复发起了很大作用。本文对我科1994年以来臀肌挛缩症术后采用康复治疗的84例患儿进行了总结,并与89例术后未采用康复治疗的患儿对照,结果术后配合康复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臀肌挛缩症患儿分为康复组84例,男53例,女31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15.3岁,平均9.6岁。对照组89例,男57例,女32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13.4岁,平均9.3岁。臀肌挛缩功能障碍分级以双下肢并拢下蹲时坐骨结节至外踝水平面距离及跷二郎腿时两膝间距离均<1/3,同时跑步时稍显露外八字步态为轻度:康复组28例,对照组22例;<2/3,同时行走时稍显露和跑步时明显外八字步态为中度:康复组48例,对照组50例;>2/3,同时行走时外八字步态明显为重度:康复组8例,对照组7例。2组在性别、年龄、功能障碍程度上经χ2检验,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康复组术后即采用分步骤的康复训练法:①术后第1 d休息。②术后第2~3 d在床上做被动双下肢膝上交叉运动50次/d,以膝关节内收过体正中线为准,或者根据患儿耐受力,可下床行走,但步数不定,以一字步为准。③术后超过3 d,患儿均应下床一字步态行走,500步/d,并做双膝并拢下蹲运动早晚各25次。④术后第5 d,双下肢行跷二郎腿运动练习,20次/d。患儿出院后仍需坚持1月以上。对照组术后卧床休息和自行。 1.3 疗效标准 根据功能障碍分级制订愈后标准。优:步态、双下肢并拢下蹲及跷二郎腿均正常;良:步态、双下肢并拢下蹲及跷二郎腿基本正常;中:达臀肌挛缩功能障碍分级轻度;差: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组患儿经过最短3个月,最长3年4个月的随访,结果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附表)。
附表 2组治疗效果比较
分组 例数 疗效 χ2 P值 优 良 中 差 康复组 对照组 84 89 62 50 20 25 2 14 0 0 9.18 <0.05
3 讨论 臀肌挛缩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反复长期臀部肌肉注射苯甲醇类药物引起或者与儿童自身的易感性及先天因素有关。由于药物的化学刺激和机械损伤而引起化学性或创伤性肌纤维炎,导致肌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增生,臀大肌、臀中肌及其筋膜挛缩。另外臀部感染及先天因素则更易患此病。 本病自1969年Fenallse Granr首次报告以来,根据患儿既往双臀反复肌肉注射史,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不难,治疗以手术为主,手术能彻底松解挛缩的肌肉及其筋膜,但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则效果更佳,目前有关康复治疗的方法尚未达到共识,有的主张术后将下肢伸直牵引10 d[2];有学者主张术后将患者双下肢并拢屈髋屈膝短期固定[3];亦有学者不作任何固定[4,5]。我们则主张术后分步骤进行康复训练,本组84例患儿与对照组比较其优良率分别为97.62%,84.27%(P<0.05),差异有显著性。根据CMP[6]的观点,术后康复治疗可防止粘连,且不干扰伤口愈合并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本组84例患儿均1期愈合且术后随访无复发。因此我们认为术后早期进行分步骤的系统康复治疗是有益的,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武汉市儿童医院骨科 武汉 430013
参考文献
1 赵炬才,张铁良.髋关节外科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393 2 李承球,韩祖斌,孙贤敏等.小儿肌肉注射后臀肌挛缩症,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4,5:101 3 杨忠汉,黄承达,徐锦森等.臀筋膜挛缩症,中华骨科杂志,1993,13:186 4 Hang YS. Contracture of the hip secondary to fibrosis of the glu teus maximus mucle. J borne Joint Surg (Am), 1979,61:52 5 Perio A, Fernandez CT, Gomar F. Gluteal fibrosis[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综合康复治疗老年抑郁症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椎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