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患者就诊行为与精神疾病的防治康复 |
|
黄晓琴 周龙珠 童柱祥
自从1964年Caplan提出三级预防模式以来,世界各国均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近年来国外的趋势是不再建造大型的精神病院,而是在综合医院里设立精神病科,同时开展精神科门诊和院外医疗服务[1]。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精神病床位和精神卫生技术力量不足,许多地区精神病院的门诊仍是医疗窗口和院外服务的主要机构。而现今的专科医院门诊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患者的需求和适应我国精神疾病的三级防治方针的要求呢?现将本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对合肥市精神病院门诊部1995年4月15~17日3d内所有就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248例,有效调查245例。 1.2 方法 调查内容 ①一般项目: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住址、诊断及病程等。②自编调查表:包括发病后就诊时间、就诊方式、就诊目的及就诊满意度。调查由1名护师和1名主治医师担任。调查前统一具体要求,检验标准性。于患者挂号待诊时进行问卷调查。受试者为患者、陪诊人员或代诊人员。每号调查1例,调查员根据回答填写问卷。 2 结果 一般资料:245例患者,男154例,女92例。年龄8~73岁,平均31.38±18.44岁。首诊37例,复诊208例。已婚155例(63.3%),未婚82例(33.5%)。文化程度小学以下97例(39.6%),中专以上58例(13.7%),农民105例(42.9%),有职业者101例(41.2%),外地患者163例(66.5%)。病种以精神分裂症最多,181例(73.9%),情感障碍17例(6.9%),神经症及心因性障碍23例(9.3%),其他如痴呆、癫痫、儿童多动症及人格、品行障碍24例(9.8%)。平均病程66.53±37.62月。 就诊方式:①病后就诊时间,本市患者首次或病情复发后平均14.54±8.75 d,外地需96.37±38.33 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8.41,P<0.01;城镇患者平均27.84±14.34 d,农村患者195.17±76.23 d,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1.50,P<0.01。②就诊人员构成,8.2%患者独自门诊,29.4%患者需他人陪同,29.3%由爱人代诊,33.5%由父母或子女代诊,3.7%由其他人员如亲戚、朋友或邻居代诊。 首次求医处:67.8%的患者病后首先求助于精神病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神经内科、内科及心理咨询;13.5%首先求助于迷信活动;7.3%首诊于私人医生;4.9%首诊于中医;1.6%首诊于气功师;4.9%找医生或误诊于其他科。 就诊目的与希望:53.5%的患者就诊目的是取药,仅有25.7%按医嘱定期随访,30%有明显可辨的精神病态,为尽快消除症状而就诊,尚有3.7%是为咨询或索取疾病证明及休假证明而门诊;75.9%希望门诊治疗,只有6.9%希望或要求住院治疗。 就诊满意度:指对就诊条件(路途方便与否、经济消耗等)、就诊环境(门诊设施、候诊时间、服务态度)、治疗方式(门诊治疗、住院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治疗效果(症状改善程度及所需时间、康复程度)的综合评定。非常满意和很不满意占极少数,分别为2.9%和9.3%,绝大多数为大致满意和不太满意,分别为34.2%和53.5%,其中多数对就诊条件或治疗效果不满意。 3 讨论 本资料显示门诊患者中74%是精神分裂症,而心理危机、神经症及心因性障碍合计只占9.3%。病种的分布特点决定了精神病院门诊的工作内容。几乎无人寻求心理健康的咨询与指导。可见门诊在精神疾病的病因预防中作用甚微。 不论是首发病例还是复发者,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预后均至关重要。调查发现本市(包括三县一郊)患者发病后到就诊时间平均半个月,而外地约3个半月,城镇患者平均约1个月,农村患者平均约6个月。就诊时间的显著差异提示居住处与就诊处的距离、文化程度及经济条件对早期就诊有明显影响。 精神病患者多需他人陪同且就诊合作性差,本资料中大部分来自外地,可见就诊一次要消耗较大的人力和财力,并且存在诸多不便。因此由爱人、父母及子女代诊比率较高,这种就诊形式使医生不能准确判断其疾病改善程度和心理状态,易导致盲目服药,增加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和复发机会。可见位于省城的精神病专科医院门诊在精神疾病的二级预防中作用也是有限的。 本资料还显示一半多的就诊者门诊目的只是为购药,其中绝大部分是复诊病例,有的1年购2次药,将门诊视为药店。遵循医嘱随访者只[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综合医院康复人员在社区康复中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职业培训对视力残疾人改善生活质量的调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