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病人的护理 |
|
詹春姣 杨传勇
摘要 为探讨大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的护理技术。对1996年5月至1998年6月入院治疗的32例中、晚期大肠癌病人,在术后早期使用5-Fu和卡铂进行腹腔化疗864例次,并探索其护理体会。结果表明,近期有效率达87%,尤其对有腹水的病人疗效显著,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提示加强腹腔化疗管的护理,可帮助病人顺利完成化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 大肠癌;腹腔化疗;护理
Key words colorectal carcinoma;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nursing care
腹腔化疗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已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临床。但大多数病人在化疗期间,腹腔化疗管易阻塞,影响着化疗继续进行。为此,我们探讨了如何配合这一治疗手段,加强护理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996年5月至1998年6月住院治疗的大肠癌病人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5~77岁,平均45.2岁。癌肿部位在直肠者22例,在结肠者10例。所有病人均经病理切片证实。其中大肠腺癌26例,粘液细胞癌4例,结肠恶性黄色肉芽肿1例,假性粘液腺瘤1例。按Dukes分期,B期9例,C期16例,D期7例。27例病人作了根治性手术,5例病人作了癌肿局灶性切除术。9例病人术前或术后发现癌性腹水,且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A/G比值倒置或电解质紊乱。 1.2 方法:取无菌8号婴儿导尿管1根,将导管的一侧置于肿瘤床的创面(若回盲部或升结肠肿瘤,则将导管置于肝脏下右侧结肠旁沟;若结肠脾曲部或降结肠肿瘤,则将导管置于左侧结肠旁沟达脾下极;若是乙状结肠或直肠肿瘤,则将导管置于盆腔内),导管的另一端引出腹腔后在腹壁肌层潜行约5 cm,再在腹壁上穿一小孔将导管引出,并用丝线缝合固定于腹壁上。待伤口愈合后开始腹腔局部化疗,将5-Fu 500 mg和卡铂100 mg溶解入0.9%的氯化钠溶液500 ml中,快速注入腹腔,1/d,连续5 d为1疗程。每月重复1疗程,共6疗程。天冷时,为避免冷液体对腹腔的刺激,宜将液体预热至37℃左右。腹腔化疗期间,不用其它抗肿瘤药物或方法治疗。在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对症、支持疗法。化疗前后检查血常规、GPT等,每月复查肝脏B超、血清癌胚抗原(CEA)1次,便于对肿瘤的追踪观察及疗效的评价。
2 结果
2.1 32例病人共进行腹腔化疗864例次,平均每人接受27次。27例病人按时完成了全部疗程,仅5例病人因交通不便、经济困难或导管阻塞等原因没有完成全部治疗,但至少也接受了2个疗程的治疗。 2.2 疗效评价标准:术后腹腔化疗期间,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无原发病的症状及转移病灶的出现,腹水消失,血常规、电解质和CEA正常评为优;不能恢复正常工作、生活,但其它检查均正常评为良;有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病灶或腹水不能消退或其它辅助检查不正常者评为无效。根据上述标准,疗效优者22例,占68.75%;良者6例,占18.75%;无效者4例,占12.50%;总有效率为87.50%。9例病人出现27例次癌性腹水,单采用利尿治疗无效,经采用腹腔化疗后辅以利尿治疗,癌性腹水明显减少,其中25例次15 d内腹水完全消退,2例次腹水始终残留少量。
3 讨论
3.1 腹腔内化疗的疗效:腹腔化疗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药代动力学的特点,能在腹腔液内、门静脉血和腹腔淋巴系统中以及肝脏中恒定维持高浓度的抗癌药物,使术中脱落在腹腔内的游离癌细胞或残存的微小癌灶以及腹腔常见复发转移部位浸泡在高浓度的抗癌药液中,直接受抗癌药物的攻击。Speyer等发现,抗癌药物经腹腔内注入后数小时,腹腔内的药物浓度为血浆内浓度的400倍,Derick等发现腹腔内用药可使腹腔表面5-Fu浓度比血液中浓度高300~2 200倍[1]。大肠癌术后最常见的复发部位是原发灶附近及其淋巴结,最多见的播散部位是肝脏和腹腔。因此,腹腔局部化疗是控制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重要手段[2]。本组32例病人术后采用腹腔局部化疗,其有效率达87.50%。9例癌性腹水,单纯利尿治疗无效。腹腔化疗后辅以利尿剂治疗15 d,除2例仍残留少量腹水外,7例腹水均完全消退。 3.2 腹腔内化疗的不良反应:腹腔内注射抗癌药物后,大多数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循环进入肝脏,在肝内代谢解毒后进入体循环。少量药物经腹膜廓清,药[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癌性肺不张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超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皮肌炎3例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