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移植病人术后 五抗 的护理 |
|
许丽丽 陆翠玉 闵晓萍
摘要 为了预防肝移植病人术后并发症,对4例肝移植术后病人进行了抗排斥、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凝血疗法的护理:①抗排斥。采用环孢霉素、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三联”疗法,定时静脉给药。急性排斥发生时,采取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冲击疗法。②抗细菌感染。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无菌操作,预防继发感染;给予菌必治等药物,加强呼吸道护理;加强饮食卫生。③抗真菌感染。将制霉菌素由胃管注入,或每日用制霉菌素软膏涂抹全身皮肤皱折处和指缝。④抗病毒。用无环鸟苷胃管内注入,进食后改口服。⑤抗凝血。用三通管定时开放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潘生丁。结果:4例病人均未发生细菌、病毒、真菌感染和重建血管的血栓形成。4例肝移植后共发生5例次急性排斥反应,但均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排斥反应获得控制。 关键词 肝移植术; 排斥反应; 感染; 护理 Key words liver transplantation; rejection; infection; nursing care
我院于1996年5月至1997年2月成功地施行了4例原位肝移植术。针对肝移植术后易出现的并发症,我们重点做好“五抗”的治疗和护理,有效地预防了排斥反应、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肝动脉栓塞的发生,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例中男3例,女1例,年龄最大26岁,最小9岁,平均16岁。术前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变1例,肝豆状核变性3例,除1例术后214 d因乙型肝炎复发、急性肝坏死、并发急性胰腺炎死亡外,其余3例术后已分别生存27、23和9个月。经随访现均身体健康,恢复正常生活。
2 “五抗”护理
“五抗”即抗排斥、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和抗凝血。“五抗”的治疗和护理是肝移植病人术后能否顺利恢复的关键,而治疗效果又直接与护理工作质量密切相关。 2.1 抗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术后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是确保移植成功的首要环节。肝移植的排斥反应可发生在术后任何时间,40%~70%的肝移植术病人可发生排斥反应,多在4~14 d内[1]。本组4例病人共发生5例次急性排斥反应,所有病例第1次发生在术后10 d内。经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得到了控制。在护理工作中,强调加强临床观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靡、胆汁分泌减少;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胆红素、血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显著升高。经肝穿刺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后,用激素冲击治疗2~3 d,症状均逐渐消失,各项指标均降至正常范围。 我院常规用环孢霉素、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三联疗法。急性排斥一旦确诊,即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500~1 000 mg冲击治疗2~3 d,再循环用药,从20 mg/(kg*d)开始每日递减,5~6 d内降至0.3 mg/(kg*d)。方法:将500~1 000 mg甲基强的松龙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滴维持1 h,定时静脉滴注。使用免疫抑制剂时一定要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做到剂量、时间准确。使用环孢霉素时,及时测定环孢霉素在血液中的低谷浓度,调整用药剂量,抽血时间安排在最后一次用药后的12 h进食前,以保证测定数据的准确性。环孢霉素采用两次给药法。每次剂量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3 h内滴完。同时密切注意观察胆汁的色、量、质,用玻璃量杯每6 h准确测量1次。病人的急性排斥反应如能得到控制和逆转,胆汁的质、量和颜色应在3~5 d内逐步恢复。护理中强调保护好T形管,防止脱落或引流管扭曲、引流物堵塞等影响胆汁引流。延误诊断及治疗效果。 2.2 抗细菌感染 在免疫抑制状态下,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正常寄生在胃肠道和皮肤的微生物可成为危险的致病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腹腔感染和输液导管污染引起的败血症。术后感染发生率可高达30%~50[2,3]。为了预防感染,常规选用菌必治1~2 g静注,2/d,共5~7 d。如果有创伤性检查如肝穿刺活检或T形管胆道造影时,再临时加用菌必治1 g静注,2/d,共2 d。此外,采用以下护理措施:①加强消毒隔离。术后1个月内实行严密隔离,限制入室人数,入室人员戴口罩、帽子,换专用鞋,隔离衣。紫外线照射,2/d,每次40 min,对病室进行严密消毒。地面以1%过氧乙酸拖擦,[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超声波下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卵巢囊肿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肝切除治疗肝内结石病人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