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疗效分析 |
|
王志海
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急,进展快,不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死率很高。本文通过对6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的疗效分析,旨在寻找影响抗感染效果的因素,提高本病治愈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88年1月至199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最小15岁,最大64岁,平均45.7岁。 1.2 诊断标准 符合《实用内科学》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1]。 1.3 抗生素疗效判定[2] 分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病情有所好转,但不够明显;无效:用药72小时病情无明显进步或加重,有效包括痊愈和显效。 1.4 资料分析 经统计学分析67例中血培养阳性12/67,阴性54/67,有1例未予血培养。 经统计学分析12例血培养阳性病例中,致病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12,草绿色链球菌4/12、沙门菌1/12、大肠杆菌1/12、真菌1/12,依照药敏试验使用抗生素,有效9/12,进步2/12,无效1/12,无效1例为真菌感染。有效率与血培养阴性组治疗有效率21/54比较,经χ2检验,有差异(P<0.05)(见表1)。 54例血培养阴性病例中,A组21/54使用大剂量青霉素钠(>1000万U)+丁胺卡那霉素0.4g,每日1次;有效15/21,进步5/21,无效1/21;B组9/54使用氯霉素1g+红霉素1g,每日1次;有效3/9,进步4/9,无效2/9。C组11/54使用先锋霉素V号4g+丁胺卡那霉素0.4g,每日1次;有效1/11,进步2/11;无效8/11;2/54使用较小剂量青霉素钠(<1000万U)+丁胺卡那霉素0.4,每日1次,2例均无效;其余的病例使用氟嗪酸、灭滴灵、西力欣、泰能等,因例数太少未予分析。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有效率有差异(P<0.05)。统计过程(见表2)。
表1 血培养阳性组、阴性组疗效比较
组 别 有效 无效 合计 血培养阳性组 9 3 12
血培养阴性组 21 33 54 合 计 30 36 66
注:χ2=5.16 P=<0.05 表2 使用不同抗生素的A、B、C组三组疗效比较
组别 有效 进步 无效 合计 有效率(%) H 值 P 值 A组 15 5 1 21 71.4 4.12* <0.05
B组 3 4 2 9 33.3 4.63△ <0.05 C组 1 2 8 11 9.1 15.5▲ <0.05 合计 19 11 11 41
注:*A组与B组,△B组与C组,▲A组与C组 2 讨 论
据上述结果,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抗生素疗效因素有以下几方面:①血培养成功对正确选用抗生素,提高有效率,作用很大。12例血培养阳性病例中,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有效达9/12,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21/54,有效率34/67(P<0.05)。同时注意到有3例未治愈,可能是体外药敏试验与体内环境存在差异;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培养阳性率低12/67。对血培养阴性病例,临床上常见的几组经验性用药组合中,仍以大剂量青霉素(>1000万U)+丁胺卡那霉素效果最好,有效率达15/21,红霉素+氯霉素也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为3/9,第一代头孢菌素先锋V+丁胺卡那霉素疗效最差,有效率仅为1/11。近年梁庆祥[3]等通过10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血培养证实金黄色葡萄球菌取代了草绿色链球菌占第一位,两种细菌群相加约占血培养阳性的67.3%,两种菌均对青霉素钠敏感(耐药菌株除外),故大剂量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在经验性治疗中仍为首选。
作者单位:王志海(524037广东省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
参 考 文 献
1,何梅先.感染性心内膜炎.实用内科学,上海医科大学《实用内科学》编委会,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205 2,卫生部.抗生素临床药理基地抗菌药物.中国临床药理杂志,1987,3:126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普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胆固醇血症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参麦和黄芪注射液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