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Q

 QTd的正常值[2]:文献资料健康成人QTd在20~50ms之间。Mirvis等证实在正常人中,Q-T间期最大值一般出现于左外侧背部,最小值出现于右胸部。Glancy等分析得出QTc最大值出现于V4导联,而最小值出现V1导联,与Mirvis结果基本相一致。

4 临床意义

4.1 对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 文献报道QTd越长,心律失常程度越严重。钟伟[5]观察123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出现心律失常,其中58例恶性心律失常检测QTd为(46.38±28.44)ms;非恶性心律失常65例QTd为(30.13±18.33)ms;对照组30例QTd为(25.63±8.5)ms,与前者比较(P<0.01),以后者比较(P>0.05),表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增大有关。Singh等[6]对38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患者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诱发出持续性室速(n=23)患者QTd与未诱发出持续性室速(n=15)QTd比较有显著差异(65±18ms,35±14ms),(P<0.0001)。因此,他们认为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程度较重,QTd可用于预测此类心律失常。Pye[7]在临床工作中也证实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引起的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以及分支型室速患者QTd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77ms和38ms)(P<0.01),提示QTd是预测室速的敏感指标。
4.2 扩张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 范忠才[8]检测70例扩张型心肌病QTd为(87.04±22.32)ms;对照组QTd(35.55±10.54)ms(P<0.01)。其中猝死10例,QTd最长(125.87±29.39)ms,其次心衰死亡8例,QTd(85.52±23.45)ms,存活组QTd(79.80±18.58)ms。贺启成[9]观察14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4~20个月,发现24例(57%)QTd<60ms病死率为0;13例(31%)QTd60~100ms死亡2例;5例(12%)QTd>100ms,病死率为100%。提示猝死病例QTd显著增加,与Barr的报道一致[10]。因此,QTd可作为识别有猝死危险的充血性心衰患者的一项实用指标。充血性心衰患者心肌斑状纤维化可产生重要的局部代谢及电紊乱,还可能是心衰患者复极异常及QTd增加的因素之一[10]。
4.3 肥厚型心肌病 Dritsas等[4]发现肥厚型心肌病的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1ms对35ms)和继发性左室肥厚者。而且QTcd还与左室肥厚程度呈正相关。国内李永洪[11]检查30例肥厚型心肌病QTd为(59.6±10.1)ms,其中梗阻型心肌病QTd为(63.8±7.3)ms,非梗阻型心肌病QTd为(52.3±6.2)ms,发现肥厚型心肌病QTd较正常人高(P<0.001)。梗阻型心肌QTd又比非梗阻型心肌病高(P<0.001),早在50年前就有人发现Q-T间期与心脏质量大小有关[11]。心脏体积的增大可以引起Q-T间期的延长,因此认为心肌肥厚时心室肌复极过程延长。肥厚型心肌病时由于心肌细胞肥大增生,心肌结构紊乱,心室肌异构,加之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心肌对儿茶酚胺反应性加强等,造成心肌复极离散,QTcd的增大具有很强的心律失常易感性和心律失常源性,且由于心肌肥厚,室壁供血相对减少,需氧量增加,冠脉储量下降,导致心肌缺血损伤,心电不稳定加重,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是导致肥厚心肌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1]。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人格障碍评估研究 PDQ 4在北京医学生中
    脓毒血症时大鼠心脏G q 11的变化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