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家庭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CPAP压力水平调定中的应用

钟富宽 王永全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最有效的方法。不同的患者所需的最适CPAP治疗压力水平不同,应在长期CPAP治疗之前进行调定,传统的方法是在多导仪的监测下由人工调定,但耗时、费力,价格昂贵,有不少更为简便的方法得到应用[1~4]。单纯血氧饱和度监测对诊断OSAS具有重要价值,但应用血氧饱和度监测辅助进行压力调定的研究报告尚少。本文的目的是探讨通过动态血氧饱和度家庭监测,对最适CPAP压力调定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80例OSAS患者系,1992年1月至1998年1月睡眠专科门诊患者,并且均经多导生理记录仪按国际标准方法进行睡眠呼吸监测确诊。男72例,女8例,年龄27~72岁,平均48岁;体重指数(BMI kg/m2)21~34kg/m2,平均27kg/m2。均无慢性心肺疾患。
1.2 方法 80例OSAS患者均使用美国伟康公司生产的血氧脉搏记录仪(Oximeter VX4 Vifalog USA),进行家庭夜间血氧饱和度监测。该仪器体积大小如心脏Hoter,便于患者租回家使用,其监测结果需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监测结果包括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血氧饱和度(SaO2)<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SIT90%)、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及每小时氧饱和度下降≥4%的次数即氧减饱和指数(DI4次/h),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等。患者在进行CPAP压力调定之前,先进行家庭夜间血氧饱和度监测,记录治疗前LSaO2%、SIT90%、MSaO2%、DI4次/h。白天指导患者及家属学会使用CPAP呼吸机后,嘱其带CPAP呼吸机回家,从6cmH2O(1cmH2O=0.098kPa)压力起,在3~7天内逐渐上调CPAP压力达到以下标准:①患者能熟练应用CPAP呼吸机。②睡眠时鼾声消失。③患者能够耐受CPAP治疗。再次行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记录LSaO2%、SIT90%、MSaO2%及DI4次/h。若SaO2曲线未见明显的血氧波动,DI4<5次/h,LSaO2%明显改善,即认为CPAP压力水平合适。如难以达到合适的CPAP压力或不能熟练使用CPAP呼吸机,即认为家庭调定失败,收入病房在医务人员的密切指导下使用。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PAP压力调定结果 80例患者中,除10例需入院重新调定压力水平外,其余70例(87.5%)在家庭中成功调定CPAP压力。在10例调定失败的患者中,5例年龄偏大,病史较长,记忆力明显减退,不能熟练使用CPAP呼吸机;3例病情较重,白天即有明显通气不足;2例所需压力超过14cmH2O,不能耐受CPAP呼吸机,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80例患者中,61例(76.25%)患者所需的CPAP压力在8~12cmH2O,11例(13.75%)在6~7cmH2O,8例(10%)在13~16cmH2O。
2.2 AHI及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 压力调定成功者CPAP治疗前后AHI及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AHI及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s)


项别 LSaO2(%) MSaO2(%) SIT90(%) DI4(次/h) AHI(次/h)
治疗前 70±9
90±5
4.8±8.5
49±23
38±31

治疗后 90±3* 93±2* 0.12±0.2* 3±11* 2±12*
t值 3.68 2.75 6.46 4.31 12.56
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注:*较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观察结果表明,在压力调定成功CPAP治疗后,患者AHI及血氧饱和度近于正常。

3 讨 论

  OSAS患者所需的最适CPAP压力水平,是指能够彻底去除患者鼾声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病毒性肝炎病家防病状况与家庭二代发病
    家庭背景与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
    顽固性呃逆的家庭治疗
     型糖尿病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型糖尿病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家庭教育的前瞻性对
    溃疡性结肠炎的家庭发病
    浅谈脑血管病的家庭康复治疗
    自制塑料帐篷行家庭腹透的临床研究
    三个家庭19例人畜共患癫痫样抽搐的临床
    肺结核患者家庭治疗期间护理探讨
    警惕MRSA在家庭中传播
    家庭漂白法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