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例分析 |
|
陈银石
随着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分子生物学认识加深,慢性乙型肝炎可进一步分成不同的类型。一类是典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lassical type),病变活动期血清HBeAg和HBV-DNA阳性,当血清HBeAg转换为抗HBe时通常伴随疾病缓解。另一类非典型患者(atypical type)。尽管血清HBeAg(-)抗HBe(+),但HBV-DNA(+),疾病仍持续活动,这类慢性肝炎患者多见于地中海国家和远东地区,如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及亚洲地区,少见于西欧国家,如法国和美国,我国也十分常见。现将我院近7年来收治96例HBeAg(-),抗HBe(+),HBV-DNA(+)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96例(观察组)均为我院1992年至1998年6月住院患者,男83例,女13例,男女之比为6.4∶1;年龄20~56岁,平均36.8岁。其诊断依据:①有典型的慢性肝炎临床表现;②肝功能检查明显异常;③隔月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1次,均为HBeAg(-),抗HBe(+)及HBV-DNA(+),持续6个月以上;④排除HAV,HCV,HDV和HEV等重叠感染及其他因素引起的肝损害。另设同期住院HBeAg(+)慢性乙肝患者98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28.5岁。 1.2 检测方法 乙肝病毒标志检测采用ELISA法,所用试剂盒系上海科华公司提供。HBV-DNA检测采用RT-PCR法,其扩增仪系美国PE9600型基因扩增仪,所用试剂盒由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公司提供,操作程序按说明书进行。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HBeAg(-)、抗HBe(+)和HBV-DNA(+)者96例,另98例HBeAg(+)的诊断,均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1.3 主要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改变 96例均有乏力、纳差。肝肿大56例,脾肿大35例,黄疸87例,腹水21例,96例均有ALT和AST升高,63例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倒置。 1.4 病程经过 观察6个月至7年,19例(19.8%)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无自发缓解倾向,呈持久性的活动性慢性肝炎(CAH),12例(12.5%)临床治愈后未见复发,31例(32.3%)呈波动型经过,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交替出现,死亡34例(35.4%);对照组98例中,8例(8.2%)呈持久性活动性,无缓解倾向,36例(36.7%)临床治愈后无复发,41例(41.8%)呈波动型经过,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交替出现,死亡13例(13.3%)。两组的持久性活动率,反复复发率,临床治愈率和病死率经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uc=2.3821,P<0.05)。 1.5 主要并发症 观察组96例中,并发肝癌28例(29.2%),肝硬化23例(24.0%),肝肾综合征10例(10.4%);对照组98例中,并发肝癌9例(9.2%),肝硬化16例(16.3%),肝肾综合征7例(7.1%)。经秩和检验两组对比有极显著性差异(uc=5.9696,P<0.01)。 1.6 干扰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应用干扰素治疗4例,每次300万U,每周3次,6个月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2例(50%)HBV-DNA转阴,停药6个月后1例又复阳;对照组治疗12例,用法、剂量和疗程与观察组相同,疗程结束后8例(66.7%)HBeAg转阴,停药6个月后有1例复阳。两组的近、远期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讨 论
我院从1992年至1998年6月共检测HBsAg(+),抗HBe(+)者5 338例,其中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CAH者96例,这些CAH患者临床特点有:①年龄比HBeAg(+)CAH患者偏大,以男性为主;②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损害比HBeAg(+)的CAH者重,而且持续时间长,其中有19.8%患者呈持久性的活动性慢性肝炎,32.3%患者呈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交替出现,病死率达35.4%,临床治愈者仅占12.5%。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③没有明显的急性期和明确的HBV感染途经;④并发症多,肝癌、肝硬化和肝肾综合征的并发率分别为29.2%、24.0%、10.4%,比对照组9.2%、16.3%、7.1%明显增高(P<0.01);⑤病死率(3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⑥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由于治疗病例较少,尚需要累积更多的资料,才能确定其对干扰素的应答效率。 抗HBe和HBV-DNA阳性的存在,目前认为:①是与HBV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婴儿胆道阻塞11例内科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肝硬化患者骨髓特征的临床观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