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胆道阻塞11例内科治疗 |
|
肖作源 崇雨田 陈奋华 董阳深 何政贤
目前,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的关系以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尤其胆道闭锁的起因、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现就本院近年来收治的38例婴儿黄疸中,经B超、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诊断为胆道闭锁的9例病儿和部分闭锁的2例病儿,内科保守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胆道闭锁及部分胆道闭锁病儿的内科保守治疗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以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8例持续黄疸婴儿为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检测肝功能、B超检查肝胆情况及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38例持续黄疸患儿,经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24小时肠道不显影而临床诊断为胆道闭锁的9例,1~24小时肠道显影临床诊断为胆道部分闭锁的2例,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最小22天,最大8个月,年龄小于30天1例,30~60天6例,大于60天4例。均于生后3~5天开始出现黄疸,生后即排白陶土大便5例,大便由黄色转为白陶土色6例。其中肝大4cm以上7例,2~4cm 2例,2cm以下2例,脾大8例。B超检查,该11例胆囊均不显影。采用回顾分析方法,统计、观察、分析患儿生后黄疸开始出现时间,大便色泽,尿色,肝脾大小及质地,入院时及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变化情况。 1.2 检测方法 肝功能指标及黄疸指标用Technicon RA-1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用日本东芝GCA-7100ASPECT仪器检测。 1.3 诊断标准 凡有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脾肿大等临床症候群病儿,经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24小时肠道不显影,临床诊断为胆道完全阻塞;1~24小时之间显影,临床诊断为胆道部分阻塞[1]。 1.4 治疗方法 主要采用消炎利胆、护肝、抗纤维化、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剂治疗。消炎利胆主要用地塞米松,0.1~0.2mg/(kg.d),有明显抗炎,利胆作用;并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轻胆道的炎症堵塞;一般用4~8周,必要时可用甲基强的松龙,20~30mg/(kg.d),大剂量冲击3~5天。护肝、解毒用肝太乐及还原型谷胱甘肽(TAD),20~30mg/(kg.d),促进解毒功能。抗纤维化用丹参,每天2~4ml,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改善肝内微循环的作用,增加肝血流灌注量,改善肝细胞缺氧状态,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并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和吸收。因考虑到胆道阻塞的病毒感染(如CMV感染)因素,用阿昔洛韦(ACV),20~30mg/(kg.d)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剂量400mg/(kg.d)抗病毒治疗。IVIG疗程为5~10天。
2 结 果
本组观察的11例胆道闭锁和胆道部分闭锁病儿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经17~49天,平均34.5天的治疗,有5例血清胆红素复常,另有5例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而且大便颜色变黄,说明经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诊断为胆道闭锁和胆道部分闭锁病儿,经内科保守治疗,大部分是有效的。
3 讨 论
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是导致婴儿期持续黄疸的常见原因。对婴儿肝炎综合症的治疗,国内外学者意见较统一,主要是内科保守治疗。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对临床诊断符合胆道闭锁患儿的治疗,是不考虑内科保守治疗而立即进行外科手术;还是先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后,再进行外科手术[2]。现在临床上诊断胆道闭锁主要依靠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的结果,但放射性核素扫描是一种间接检查法,只能诊断胆道是否存在梗阻,而婴儿肝炎综合征引起的胆汁粘稠、胆管炎症水肿等情况,在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时的表现,可能与胆道闭锁完全一样。目前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的鉴别仍然是临床医学难题之一。虽然当前许多学者认为胆道闭锁的患儿应争取在日龄60天内进行外科手术[2],但手术成功率并不高,而且胆汁引流的成功并不等于疾病的治愈。值得注意的是婴儿肝炎综合征接受外科手术后,发生肝硬化的机会远高于非手术者(大约3倍)[3],本组经99mTC-EHIDA肝核素扫描,诊断为胆道闭锁的9例及部分胆道闭锁的2例病儿,经内科保守治疗的有效率达90.9%(10/11),说明部分经99mTC-EH[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20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测压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96例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