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胆囊癌41例误诊分析 |
|
邱昌伟 赵红 靳保省 张尚志
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居第5位。由于本病常与良性肝胆疾患相似,且缺乏特异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困难,5年生存率不到5%[1]。华西医大附一院1988年1月至1994年9月共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62例,其中入院前和术前误诊41例(66%),现就此4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41例中男13例,女28例,男∶女为1∶2.1。年龄28~80岁,平均57.9岁,<39岁2例,>60岁17例。病史3天至40年,近期起病或慢性上腹痛的性质和程度改变3天至3个月。剧烈腹痛22例,隐痛7例,无痛11例,黄疸21例,发热9例,纳差32例,体重减轻23例,腹块11例。按胆囊癌浸润深度和范围的Nevin分期[2]: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9例,Ⅴ期22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13例,中分化腺癌2例,低分化腺癌4例,粘液腺癌1例,未分类腺癌8例,鳞状细胞癌1例,另12例累及肝脏或伴肝硬化术中担心出血而未取活检。伴胆囊结石23例(52.28%)。肝功能:ALT升高4例,AKP升高4例,GGT升高1例,白蛋白减少5例,伴有黄疸的 21 例中,NevinⅢ期1例,Ⅳ期7例,Ⅴ期13例。 1.2 临床误诊类型 41例临床误诊类型见表1
表1 41例临床误诊类型
误诊类型 例 数 胆石症 31
伴胆囊炎 9 伴脓性胆管炎 2 伴慢性胰腺炎 1 和胆囊新生物(息肉) 1 和肝炎 3 和肝癌 3 MIRIZZI综合症 5 和肝炎 2 和胆囊炎 2 消化性溃疡伴出血 2 胃炎及胆囊息肉(或腺瘤) 1 升结肠癌 1 风湿性疾病和巨球蛋白血症 1 合 计 41
1.3 辅助检查误诊类型 41例中B超误诊28例(68.2%),其中胆囊息肉或腺瘤2例,其余为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或肝癌。CT检查7例,误诊为胆管癌2例,肝癌1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为3例,误诊为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诊断胆总管下段梗阻2例。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误诊的症状学因素 ①反复剧烈腹痛且病史较长的胆石症患者,客观临床思维容易局限于胆石症本身,即使有所警觉而作B超,但因胆囊反复发生炎症、水肿、纤维增生、囊壁增厚,很难与早期胆囊癌鉴别而漏诊。病程短而腹痛剧烈,尤其是伴胆道感染者100%发生误诊。 ②在黄疸较轻而又缺乏其他症状时易误诊为肝炎,仅满足于第一印象而延误诊断。③轻微的上腹非特异性症状,易误诊为胃炎等良性疾病。④肿瘤广泛转移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误诊为消化性溃疡,引起大便异常和肠梗阻误诊为升结肠癌。⑤以双膝关节持续性疼痛和行走困难为首发症状,误诊为风湿性疾病和巨球蛋白血症。 2.2 缺乏较敏感的和特异的检查方法 ①B超对早期胆囊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伴有胆石症时不易鉴别;对突出于胆囊腔内的肿块误为胆囊息肉或腺瘤;胆囊颈癌(伴有或不伴胆囊颈结石)浸润胆管使肝内胆管扩张,误诊为所谓的“米粒齐综合症”(Mirizzi Syndrome)。②晚期胆囊癌术前CT检查,发现转移癌灶,误诊为肝癌、胆总管癌。较年轻者不易引起对胆囊癌的警惕。
3 讨 论
原发性胆囊癌的病因学研究表明,胆石症是其最重要的病因。Tashizo等收集2567例胆囊癌病例中58.8%有结石。Nervi 等发现胆囊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较无胆石症者高7倍。Albores报道200例因胆石症和胆囊炎切除标本中,83%有上皮增生,13.5%呈非典型增生,3.5%发生原位癌[3]。本组胆囊癌伴石率52.28%,较文献报道略低,可能与晚期病例手术探查困难有关。因此切勿轻易满足于胆石症、胆囊炎的诊断,特别是对于病程短或虽病程长而近期症状有变化的患者。 本组B超误诊为Mirizzi综合征5例。此综合征是指胆囊颈结石嵌顿等因素导致肝胆管梗阻的一组症候群[4,5]。 本组4例手术发现胆囊颈确有结石,笔者认为胆囊颈既然是胆囊癌的好发部位之一,且胆石症又是重要的病因,那么诊断该综合征就应当慎重,以免漏误诊。 本组1例以双侧膝关节痛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胆囊癌实为罕见,先后误诊为多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柏查综合征20例误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减肥效果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