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查综合征20例误诊分析 |
|
李勇忠 柯伟民 谢冬英
柏查综合征(BCS)是指肝静脉和(或)邻近的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以肝脏排血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表现与肝硬化等常见疾病相似,易于误诊,现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20例BCS作一分析,以期降低误诊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BCS均为1992年至1999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8~66岁,平均32岁,20~40岁13例,误诊时间1个月至18年,平均4.5年。 1.2 症状和体征 见表1。
表1 20例BCS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例数 百分率(%) 临床表现 例数 百分率(%) 腹胀 16 80.0 脾肿大 7 35.0
胸腹部静脉 下肢静脉曲张 曲张且血流 17 85.0 及色素沉着、 6 30.0 自下而上 溃疡 肝肿大 15 75.0 鼻衄、牙龈出血 5 25.0 黄疸 15 75.0 呕血、黑便 4 20.0 腹水 14 70.0 恶心、呕吐 3 15.0 双下肢水肿 13 65.0 发热 3 15.0 肝区痛 9 45.0 腹泻 2 10.0 肝掌、蜘蛛痣 9 45.0 昏迷 1 5.0 乏力、纳差 9 45.0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4.0×109/L 8例(40%),血红蛋白<120g/L 3例(25%),血小板<100×109/L 10例(50%),尿蛋白(±)~(++++)8例(40%),血尿素氮>7.14mmol/L 8例(4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15%),谷氨酰转肽酶升高14例(70%),碱性磷酸酶升高11例(55%),总胆红素>17.1mmol/L 15例(75%),白蛋白<35g/L 13例(65%),腹水检验12例,粘蛋白阳性5例(42%),白细胞数>500 2例(10%),蛋白定量>25g/L 5例(42%),HBsAg阳性1例,丙肝标志检查均阴性。 1.4 B型彩色多普勒及静脉造影检查 本组20例均行B型彩色多普勒检查,发现下腔静脉肝段阻塞8例(40%),肝静脉阻塞12例(60%),肝肿大15例(75%),脾肿大7例(35%),尾叶增大5例(25%),胆囊炎症8例(40%);15例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造影,肝静脉阻塞10例(67%),下腔静脉肝段阻塞5例(33%)。 1.5 误诊情况 误诊为肝硬化腹水10例,病毒性肝炎4例,肝癌3例,急性胆囊炎1例,慢性肾炎1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 2 讨 论
柏查综合征由于发病原因、病变侵犯部位和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大部分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可高达92.5%,平均误诊率为78.1%[1],本组病例误诊率100%。分析其误诊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临床医生对本病缺乏足够认识:由于该病较少见,许多临床医生对腹胀、腹痛、肝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表现,仅从常见的“肝硬化”等疾病去考虑,而忽视少见病,以致造成误诊,或者考虑到该病,但当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不典型时,未全面综合分析,轻率地排除诊断。②体格检查不仔细,遗漏具有一定特征性的体征:BCS胸腹壁静脉曲张,血流为自下而上回流,与肝硬化脐以上血流向上回流,脐以下向下回流不同,且可能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及溃疡,不仔细检查,就可能忽视这些对提示诊断有重要意义的体征。③基层医院受检查措施和水平所限:大多数基层医院尚不能开展静脉造影术,而B超能清楚地显示肝脏大小,门脉的宽度及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的范围、程度,是一种简便、准确筛选本病的好方法,梁扩寰报道[2]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4.4%,但B超受医师技术水平及临床经验所限,导致肝脏B超检查时未注意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情况,或者虽注意到,却考虑为其他情况。因此,我们体会到对于以下情况应考虑本病可能,应进一步做B超检查或行肝静脉及下腔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阴性,临床上拟诊“肝硬化”,却伴有腹部以外的浅静脉扩张者。有门脉高压的表现,而胸腹壁浅静脉曲张血液方向均自下而上者。双下肢静脉压升高,出现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或溃疡,而上肢静脉压却正常者。临床上有腹水、双下肢水肿,肝功能正常或轻度[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肝穿刺活检对重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的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胆囊癌41例误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