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源性肺闭锁综合征21例病因及临床分析 |
|
李文朴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呼吸道疾患,病因和发生机制非常复杂,闭锁肺综合征(Locked Lung Syndrone ,LLS)便是其危重临床类型。多年来尽管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但哮喘的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在上升。而在诱因明确的哮喘死亡中,药源性因素已占首位[1]。本文拟对21例药源性LLS进行分析,并就预防措施做初步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87年至1998年6月间住院及急诊ICU确诊为支气管哮喘(14例)或慢支并哮喘(7例)急性发作患者共21例,诱因明确,均符合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标准,并排除心源性哮喘,气胸及纵隔气肿。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47.4±8.8)岁,均有哮喘史多年。 1.2 症状及体征 21例均有严重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吐字困难16例,意识障碍12例(昏迷5例)。呼吸频率均>30次/min,心率均>120次/min,奇脉11例;肺部哮鸣音减弱16例,沉默胸3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PaO2均<60mmHg(1mmHg=0.133kPa),平均(47.4±5) mmHg;PaCO2均>45mmHg,平均(54.7±6.6) mmHg;SaO2均<90%,平均 (80.4)%。单纯性呼酸12例,呼酸并代酸9例。肺功能:PEF 9例<60L/min,4例<100L/min,8例未能测定。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紊乱性心房律及心房纤颤各1例;并发房性早搏5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肺性P波9例。 1.4 治疗及转归 全部病例均积极避除诱因,抗感染,氧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平喘治疗以激素+氨茶碱为主,并根据诱因及病情不同选用其他平喘药物;5例行人工辅助通气,4例气管插管行机械控制通气。药源性诱因及转归见表1。
表1 药源性LLS的病因和转归
诱 因 例数 给药途径 缓解 死亡 β-受体兴奋剂 β2-选择性:喘康速等 5 吸入为主* 4 1
非选择性:异丙肾 5 吸入为主** 2 3 β-受体阻滞剂 β1-选择性:胺酰心胺 1 口服 1 0 非选择性:心得安 3 口服 1 2 非甾体抗炎药物 3 口服或静注 3 0 氢化可的松 1 静注 1 0 氨苄青霉素 1 静注 1 0 骤停激素 2 口服 1 1 总计 21 14 7
注:*其中2例用同类药物,如舒喘灵,博利康尼;**2例合用舒喘灵 1.5 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并发气胸及上消化道出血各2例。
2 讨 论
30余年前,国外学者陆续报道哮喘患者反复加量吸入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气雾剂,可诱发严重哮喘发作,并命名为闭锁肺综合征[2]。近几年来发现选择性β2-受体兴奋剂,无论口服、静注或吸入,均可诱发LLS。甚至还可见于某些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β-受体阻滞剂、氢化可的松及长期超声雾化吸入等哮喘患者,严重时突发猝死[2]。 药源性LLS的诱因较多,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各有不同。 2.1 β-受体兴奋剂 此类药物使用不当是药源性LLS的常见诱因,全球哮喘病死率上升与之有关。本组10例(43.7%),均长期反复应用此类药物,且未及时正确加用甾体抗炎药物。哮喘急性发作后又继续加量使用β-受体兴奋剂,诱发LLS。包括短效选择性β2-受体兴奋剂及异丙肾气雾剂。后者因副作用较多已被逐渐淘汰。但由于起效快,价格低廉,在基层医院仍有广泛应用,本组中5例即由此诱发。目前认为哮喘患者的发作性支气管痉挛,是机体对外源性致敏物质的一种防护性反射。若长期反复应用β-受体兴奋剂而忽略抗炎治疗,必然导致抗原及有害成分大量深入支气管,加重气道慢性炎症,使支气管反应性进一步增高,这是诱发LLS主要机制。另外,β2-受体减敏和异丙肾代谢产物的β-受体阻滞作用,也是重要促发因素。主要有3种临床类型:①反常性支气管痉挛:在使用β-受体兴奋剂后不久即可发生,以异丙肾代谢产物积蓄最为典型,本组有3例 。②反跳性支气管痉挛:见于用药产生支气[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羟基喜树碱加凝血酶胸腔注入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疗效评价 下一个医学论文: 长期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儿童血ACTH的影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