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下结扎法治疗消化道息肉54例 |
|
江应平 何正在 李鸿模 郭良忠 陈友平
我们于1996年4月,将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法移用于治疗消化道息肉54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4例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9~63岁,平均年龄39.6岁。内镜资料:54例中食管息肉5例,胃息肉41例,十二指肠息肉4例,大肠息肉4例;其中52例为单个,2例为多发;短蒂10例,无蒂44例;直径小于0.5cm 4例,0.5~1.0cm 37例,1.0~1.5cm 12例,大于1.5cm 1例。息肉病理检查:腺瘤样息肉3例,幼年性息肉2例,增生性息肉12例,炎性息肉28例,另9例未注明类型。术前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均排除了恶性病变。 1.2 方法 全部病例按内镜检查常规准备,查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术后进流质饮食1~3天,酌情补液,用H2受体拮抗剂2~3周。所用结扎器为(天津天医医用硅橡胶制品厂生产)内窥镜食管静脉曲张结扎器,结扎方法同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法;先行胃肠镜检查,确定息肉部位及大小,然后退镜安装结扎器,通过外套管,再插镜进行治疗,如结扎大肠息肉,则可用硬式乙状结肠镜作外套管。插入内镜,找到息肉后,直视下使内套筒头端与息肉正面充分接触,开动吸引器吸引至视野呈红色,此时息肉组织已全部吸入内套筒内,提拉牵引导丝,橡皮圈脱落结扎于息肉蒂根部或基底部,退镜观察可见息肉呈球形隆起,数分钟后逐渐呈紫色,表明结扎成功,3~7天 息肉脱落,结扎处有一浅溃疡,2~3周溃疡面愈合。为减轻患者置外套管的痛苦,可直接插入带结扎器的胃镜,唯需动作熟练快速,以防橡皮圈脱落误扎咽喉部粘膜。
2 结 果
54例共结扎57次,53例1次结扎息肉消失(98.15%),1例(1.85%)直径超过1.5cm息肉2周后复查未完全消失,再次结扎后完全消失;术中3例未用外套管在插镜时误扎咽部粘膜,术后6例(11.11%),1~3天有轻度腹痛,未作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3 讨 论
经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过去有注射硬化剂,高频电凝电切、激光、冷冻、微波、直接钳取或套除法六种。我们把近年来开展的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术移用于消化道息肉的治疗,并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对直径小于1.5cm的息肉,一次根治率可达100%。 内镜下结扎法是通过结扎息肉,阻断息肉血供,使息肉缺血坏死脱落而达到治疗目的。通过本组治疗实践,我们的体会有:①本法投资小,简单迅速,安全可靠,痛苦小,疗效好,可在门诊进行治疗,节省费用;②对上消化道直径在1.0cm左右的短蒂、无蒂息肉治疗最为适应,对较大息肉也可分次结扎,但对大于1.5cm息肉在有电凝电切设备的医院,建议最好作高频电切;③本法亦可用于治疗下消化道息肉,对低位大肠息肉治疗较为容易,高位大肠息肉因插镜时外套筒易脱落,且视野小,不易成功,长蒂息肉因不易完全吸入息肉,结扎较为费力;④多发性息肉需反复安装结扎器、插镜,不如其他方法便捷,且增加患者痛苦;⑤结扎法不能回收息肉,术前要先作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⑥本法并发症少,仅少数患者术后有轻度腹痛,不使用外套管插镜时可能误扎咽喉部粘膜。 综上所述,内镜下息肉结扎法无疑为治疗消化道息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与其他方法互补不足,不失为无其他治疗设备的基层医院,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一种较好方法。
上一个医学论文: 首次未能成功的EST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 下一个医学论文: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紧急内镜下结扎治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