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 及凝血酶敏感蛋白的分布及意义

0.005 <0.05

  注:TSP阳性用血小板百分率(%)表示
3 讨 论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小板膜GPⅣ分布较少,TSP分布更少。当在某些病理条件下或诱聚剂激活时,血小板α-颗粒内GPⅣ及TSP释放于血小板表面。尽管血小板内GPⅣ、TSP及其他糖蛋白(如GMP140)释放均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鉴于活化血小板间TSP-GPⅣ-GP Ⅱ/Ⅲa-纤维蛋白原多聚复合物的形成,标志着血小板间发生不可逆性聚集,故研究血小板膜GPⅣ、TSP分布状态,能较直接地预示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凝血酶是动脉血栓形成中激活血小板的重要物质,被认为是符合生理特性的血小板诱聚剂。本研究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状态及凝血酶激活状态下,血小板膜GPⅣ及TSP分布明显高于正常人,进一步表明该类患者血栓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此结果与Lincoff等研究结果相符合。
  冠脉内粥样斑块发生裂纹、溃疡或破裂,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可激活血小板,继而发生血小板聚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病变冠脉局部血小板激活,在冠脉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血小板激活时释放的血栓素A及5-羟色胺可导致冠脉痉挛,促发心绞痛。
  冠脉造影显示,约有15%~7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内有血栓形成。已证实,溶栓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而溶栓治疗引起的并发症,致使人们对该类患者是否均进行溶栓治疗看法不一。鉴于血小板膜GPⅣ、TSP分布增多,可一定程度地反映血小板不可逆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血小板膜GPⅣ、TSP分布状况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溶栓治疗的参考指标。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胰腺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定与肿瘤临床
    萌发中花生胚轴的耐干性与热稳定蛋白
    节段开窗髓核摘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微卫星不稳定性及DNA错配修复系统与子
    肺炎宁颗粒剂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研
    陈旧性下颈椎损伤并颈椎不稳21例
    心血通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及血浆一氧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40例动态心电图分
    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活动能力与站
    胫骨上端前后缘皮质骨对单髁假体稳定性
    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的遗传不稳定细胞
    外固定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