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 及凝血酶敏感蛋白的分布及意义 |
|
孙琳 张彦周 陈振山
血小板膜糖蛋白Ⅳ(Glycoprotein Ⅳ,GP Ⅳ)及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分布增多,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标志,二者相互结合参与血小板的不可逆稳定性聚集,血小板膜TPⅣ和TSP分布增多,可一定程度的反映血小板不可逆聚集状态及预示血栓形成的危险性。目前,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膜GPⅣ、TSP分布状况,报道较少,本文进行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例,年龄36~67岁,平均(52.3±7.1)岁,其中女性6例,男性6例。健康志愿者12例,年龄38~60岁,平均(49.7±6.8)岁,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所有受试者均无肝、肾、内分泌及血液系统疾患,近3周内未服用血小板抑制药物。 1.2 方法 血小板分离:于上午8时采外周静脉血,与ACP抗凝剂(枸橼酸钠71mmol/L、枸橼酸三钠85mmol/L,pH6.5)以6∶1混匀后,离心获取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加入50ng/ml前列腺素有E1,用PBS反复洗涤血小板3次,用0.35%BSA台氏缓冲液(临用前配制)悬浮并调至血小板数为1.5×109/L,其中单核细胞数<0.005%。血小板激活:静息血小板悬液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或凝血酶(0.1U/ml,0.5U/ml),置37℃30分钟,用等体积1%多聚甲醛固定。血小板膜GPⅣ、TSP标志及测定:在静息血小板及活化血小板悬液0.5ml中,加入100μl特异单克隆抗体(McAb)溶液(抗血小板膜GPⅣ McAb 8μg/ml,抗TSP McAb 3μg/ml),阳性对照加鼠IgG,混匀后37℃温育30分钟,用0.35%BSA台氏液洗涤(2000转5分钟)3次,加羊抗鼠荧光标志抗体50μl(IgG-FITC 1∶300),避光4℃30分钟,再用PBS洗涤2次。在流式细胞仪上分别测定GPⅣ、TSP阳性血小板百分率,用阳性血小板百分率表示血小板膜表面GPⅣ、TSP分布状态。主要试剂及仪器:抗血小板膜GPⅣ McAb及TSP McAb、凝血酶、羊抗鼠荧光标志抗体(IgG-FITC)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小牛血清清蛋白(BAS)为Amersham Dickinson公司产品;多聚甲醛为E.Merck产品;FACSort型流为细胞仪为Becton-Dickinson公司产品。 1.3 统计学检验 数据以(±s)表示,采用组间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血小板膜GPⅣ的分布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GPⅣ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在静息状态及激活状态下,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和P<0.001),见表1。
表1 血小板膜GPⅣ的分布(±s)
组别 例数 静息状态 凝血酶激活 0.1U/ml 0.5U/ml 健康志愿者 12 24.41±7.61 44.40±8.69 70.55±12.30 不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 12 40.35±9.02 69.75±10.34 82.21±13.54 t值 3.326 4.602 2.377 P值 <0.01 <0.001 <0.05
注:GPⅣ阳性用血小板百分率(%)表示 2.2 血小板膜TSP的分布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SP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在静息状态及激活状态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P<0.05和0.001),见表2。
表2 血小板膜TSP的分布(±s)
组别 例数 静息状态 凝血酶激活 0.1U/ml 0.5U/ml 健康志愿者 12 14.33±5.38 32.63±7.49 58.77±9.32 不稳定型 心绞痛患者 12 29.14±8.64 54.82±10.03 75.42±14.83 t值 2.943 3.717 2.458 P值 <0.05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痰液P53基因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下一个医学论文: 荧光探针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