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硬化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
|
余珊 曹国樑 张继美
肝硬化患者常伴明显出血倾向,严重出血是肝硬化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除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外,近年认为纤溶亢进是肝硬化患者出血的原因之一[1]。我们检测了46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及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6例患者为1998年1月至1999年2月我院消化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38~90岁,平均54.97岁。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6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血吸虫性肝硬化2例。46例中肝硬化代偿期11例,失代偿期35例,并出血14例;慢性胃炎组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男19例,女16例,年龄21~79岁,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无服抗凝药物史,并排除与凝血机制有关的病史;另选22例健康供血者血浆做为正常对照。 1.2 方法 肝硬化组及慢性胃炎组均于入院后第2天抽取静脉血2ml,用3.8%枸橼酸钠0.2ml抗凝,取血浆用乳胶法测D二聚体阳性值,药盒购自澳大利亚AGEN公司,操作按说明书要求进行。结果判断标准:①30秒钟出现粗大乳胶凝集颗粒;②1~2分钟呈现粗大乳胶凝集颗粒;③++2~3分钟呈现清晰乳胶颗粒;④+3分钟呈现微细乳胶颗粒;⑤+-3分钟呈现均匀乳浊状,无凝集颗粒;⑥-无乳浊状,无凝集颗粒
2 结 果
2.1 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 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为8.57%(3/35),肝硬化组为80.43%(37/46)(χ2=37.01,P<0.01)。代偿期肝硬化与失代偿期肝硬化D二聚体阳性率见表1。D二聚体阳性率与凝血酶原时间的关系见表2。
表1 肝硬化肝功能不同分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结果(例)
分期 D二聚体 合计 χ2值 P值 -~± +~ ~ 代偿期 9 2 0 11 37.01 <0.01 失代偿期 0 9 26 35 合计 9 11 26 46
表2 D二聚体阳性率与凝血酶原时间的关系
凝血酶原时间 D二聚体 合计 -~± +~ ~ 正常或延长<4秒 7 2 0 9
延长4~8秒 2 12 9 23 延长>8秒 0 1 13 14 合 计 9 15 22 46
注:经3×3列联表χ2检验,χ2=31.15,P<0.01 表2结果说明,D二聚体阳性率与凝血酶原时间有关,随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二聚体阳性率增高,以强阳性率增高尤为明显。并发出血患者与无出血患者D二聚体强阳性率分别为92.86%(13/14)和34.38%(11/32),两者相比(χ2=8.19,P<0.01)。
3 讨 论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降解过程的复合物,在纤维蛋白原降解的早期即可被检测出来,被认为是纤维蛋白原降解的独特特异性标志,提示纤溶过程的存在。[1]本组资料显示,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慢性胃炎组,与文献报道一致[2~4]。提示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纤溶亢进。国内近2年已有少数文献报道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1~4],但多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本组资料采用乳胶法定性检测血浆D二聚体,具有操作简便、省时、结果判断简单的特点。本组资料显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较代偿期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提示D二聚体可作为判断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本组出血14例,与32例未出血者相比,D二聚体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纤溶亢进也是肝硬化患者并发出血的重要原因,如能证实纤溶过程的存在,可在早期给予纤溶抑制药物治疗,对降低出血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凝血酶原时间是肝功能受损的较敏感指标,常在酶改变之前出现异常。本组肝硬化患者D二聚体阳性与凝血酶原时间的关系经χ2检验P<0.01,提示两者有密切关系。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8秒及>8秒患者,与凝血酶原时间正常或延长<4秒者两两相比,D二聚体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非A 下一个医学论文: 痰液P53基因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