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血传播病毒 TTV 研究进展 |
|
蒋就喜 综述 徐镛男 审校
过去,临床上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80年代以来,随着 医 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发现了HCV、HDV和HEV病毒,从而解决了部分非甲非乙型肝炎 的病原问题。Simons等(1995)和Linnen等(1996),分别从肝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了GBV-C和H G V病毒[1,2],两者同属于黄病毒RNA序列,统称为庚型肝炎病毒。近年来,各国肝病学 者对庚型肝炎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其致病性尚存在一些争议 [3,4]。1997年10月,日本学者Nishizawa等应用代表性分析法(representational dif ference analysis,RDA),从一位名为TT的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与转氨酶增高有关的DN A病毒,称为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5]。现就TTV发 现以来所取得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TTV生物学特性
TTV为单链DNA病毒,全长3 739个碱基,无包膜,对DNase I敏感,抗RNase A。有2个开放 读码框(ORF),ORF1在589-2 898核苷酸位置内编码约770个氨基酸多肽,ORF2在107-212核苷 酸位置内编码202个氨基酸多肽。TTV-DNA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26g/cm3,氯化铯中 浮密度为1.31~1.32g/cm3[6]。
2 TTV种系和流行病学
2.1 TTV种系研究 Okamoto等将在日本发现的TTV分为4个亚组,即1a、1b、2a和2b。 1a含N22、TA278及另50株,其亚组间序列同源性为93.3%~100%;1b含24株,其亚组间序列 同源性为93.5%~100%;2a和2b毒株间相差14%[6]。国内周育森等采用巢式聚合 酶链反应(nPCR)方法在北京市检出5例TTV阳性患者,将其中一株命名为TTVCH1(TTV中国株), 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该序列与日本TTV部分基因(Clon22)相对应位置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 [7]。周伯平等检测了广东地区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血清,对其中1例深圳散发性 肝炎患者的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将此株称为深圳株(SZ1),对SZ1 TTV ORF1部分基因作序列 分析,并与Okamoto等报道的2株TTV克隆(N22,Gla)进行比较,其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96.9%和97.4%,提示SZ1与N22、Gla属同一亚型[8]。Naoumov等在英国做的一 次调查中发现9株TTV-DNA序列显示与日本有类似的基因型,3例感染了基因1型,6例是基因2 型 [9]。Chalton等在北美供血者、暴发性肝衰和隐性肝硬化患者所做的调查中发现,T TV感染在北美肝病患者中很常见,但同种人群的感染率较日本低,有可能存在一种非同系的北 美TTV亚组,北美TTV亚组可能不能用从日本分离出的TTV基因高度保守序列中合成的引物检出 [10]。 2.2 TTV的流行病学 TTV感染在各种人群中均存在,以各种急慢性肝病患者 、血液透析者、血友病患者和对血制品有接触史者为高,提示它能经血液传播。但部分TTV阳 性者没有输血史和其他肠外危险因素接触史,提示TTV的传播存在非肠外途径[10]。 骆 抗先等对武汉某职业学校381例单项血清肝酶增高所做的调查中,从患者潜伏期的粪便中高率 检 出与“TTV”相同的基因片段,提示这一病毒也可能是另一种肠传型肝炎病毒[11]。 孟庆华的研究中表明非甲~戊和庚型肝炎有输血浆史者4例,均未检出TTV,9例诊断为慢 性丙型肝炎者仅1例TTV阳性。所检出的TTV-DNA阳性者,90%没有输血史和使用血制品史,并 在甲肝患者检出了TTV-DNA,也提示还存在非血源性的感染途径[12]。有关TTV在世 界各地不同人群的检出率见表1~3。
表1 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TTV-DNA检出率
作者 时间 国家或地区 受检人群 非甲-戊(庚)型肝炎 非甲-庚型慢性肝病 甲 肝 慢性肝炎(病) 乙 肝 丙 肝 HGV-RNA阳性者 例数 阳性数 ( %) 例数 阳性数 ( %) 例数 阳性数 (%) 例数 阳性数 (% ) 例数 阳性数 (%) 例数 阳性数 (%) 例数 阳性数 (% ) Okamoto H[6] 19[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现状 下一个医学论文: 吸入类固醇治疗轻度哮喘研究进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