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疗法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效果 |
|
窦性心律恢复。②运动训练强度的测算:应用心率贮备法(karvonen氏法)设计出下列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专用公式,计算出THR,以THR指导训练强度。靶心率(THR)=(最大心率-静态心率)×0.5~0.8+静态心率。本组患者的最大心率(HRmax)多采用症状限制性运动试验[1]获得。 2 结果 15例患者在运动疗法第1疗程与第6疗程心率和心律对比,结果在静态时平均心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心律失常现象显著减少;在运动时最大心率提高幅度较大,心律失常现象显著减少。治疗6个疗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表1~3)。
表1 静态时心率心律对比(n=16)
疗程 心率(次/min) (±s) 心 律 (人次) 窦性停搏 窦房阻滞 束支阻滞 阵发性室上速 阵发性房颤 其它心律失常 第1疗程 第6疗程 54±7.4 58±2.3 45 7 42 23 18 15 29 6 6 2 119 20
t=2.311 P<0.05,0.01 χ2=24.8 表2 运动时心率心律对比(n=16)
疗程 心率(次/min) (±s) 心 律 (人次) 窦性停搏 窦房阻滞 束支阻滞 阵发性室上速 阵发性房颤 其它心律失常 第1疗程 第6疗程 83±16.2 92±18.7 15 0 12 6 7 7 4 0 6 0 136 41
t=4.403 P<0.01,0.01 χ2=24.5 表3 16例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项目 胸闷 心悸 头晕 乏力 消化不良 例数 显效 改善 无变化 % 16 8 4 4 75.0 8 3 2 3 62.5 16 10 4 2 87.5 16 12 2 2 87.5 12 10 2 0 100.0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对病态窦房结尚有一定功能的SSS患者通过运动疗法有较好的即刻效果和良好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静态和动态心率,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长期维持运动治疗则能达到改善心功能、增强功能贮量的效果,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 患者如何正确选择运动训练强度是一个关键问题。由于本病主要病理改变为窦房结起搏功能及其周围组织传导功能障碍,运动时心率不能随机体耗氧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本组大多数病例运动时心率在<90次/min增长较快,但当心率达到约90次/min往往不易再提高。因此冠心病患者运动训练时通常采用60%~80% HRmax作为THR的计算方法[2]不适用SSS患者,因为在HRmax与静态心率(RHR)之差<30次/min采用60%~80% HRmax计算THR则出现计算值低于RHR或增加心率过少的情况。 以冠心病为基本病因的SSS患者是运动疗法的适应症,而由心肌硬化、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引起的SSS[3]由于增加心脏每搏有效输出量的可能性较小为运动疗法的相对禁忌症,一般认为患者心率<40次/min为运动疗法的禁忌症。 应当指出SSS患者的运动疗法一般不要求运动量在短期内呈递增型进度。应在充分考虑到基本病因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与心率增加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等综合判断,将运动量控制在一个最佳强度,长期维持治疗即可。运动疗法开始时一定要在严格的心电监护下进行,待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时再解除监护。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脏分级运动试验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冠心病患者PTCA术前后及康复运动后的心肺功能评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