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 |
|
,部分依赖他人;≤40分为差,患者完全或大部分 依赖他人。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疗程后进行评定。 2 结果 综合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但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综合组方法优于对照组(附表)。
附表 2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组别 时间 Brunnstrom分级 Barthel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61 41~60 ≤40 综合组 治疗前 治疗后 7 0 14 1 6 4 3 9 0 11 0 5 2 7 6 15 22 8 对照组 治疗前 治疗后 9 0 15 4 4 10 2 12 0 3 0 1 2 3 4 9 24 18
3 讨论 从以上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为提高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体会到传统针刺疗法对部分肌肉的肌力恢复作用较明显,但在肌力提高的同时并没有观察到运动功能的同步增长,这就提示我们在选择评定标准时不能仅以肌力的提高来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标准,而应采用一种能全面反映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状况的评价指标来作为评定标准。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表和Barthel指数法用来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标准是客观的、准确的,临床运用也简便易行,是一种可靠的评价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不仅仅是因为肌力下降引起的,而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原受损,使运动系统失去其高位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中枢的运动反射被释放,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2]。因此在传统针刺治疗基础上,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促进技术”,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它的兴奋性以获得正确的运动输出[3],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从而在针刺治疗提高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也相应地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这从我们的临床治疗结果中已得到证实。 作者单位:潜江市江汉油田中心医院康复科 潜江 433124
参考文献
1 邱茂良主编.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12~213 2 南登昆.缪鸿石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08 3 王茂斌主编.偏瘫的现代评价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23~124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达纳康对脑梗塞康复期的治疗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