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心肌病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对比分析 |
|
曹丽 张广明 肖广辉
【摘 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与冠心病(CAD)患者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量18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Ⅰ组),30例冠心病患者(Ⅱ组)和30例健康人(Ⅲ组)的QTd及校正的QTd(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Ⅰ组QTd、QTcd较Ⅱ组、Ⅲ组均显著延长(P<0.01),Ⅱ组QTd、QTcd较Ⅲ组显著延长(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明显高于冠心病患者,且二者均高于正常人。 【关键词】 冠心病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近年来,QT离散度(QTd)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由于心肌细胞的弥散性受损可导致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引起QTd、QTcd的增加。我们对18例缺血性心肌病和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QTd、QTcd,并与30例健康人比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缺血性心肌病(ICM)组(Ⅰ组):临床诊断必须符合3条肯定条件和2条否定条件,即有明确的冠脉病史、明显的心脏扩大和顽固型心衰;无冠心病的其他并发症,无其他心脏病。本组18例均符合上述条件,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70.86±9.26)岁。复发性心梗10例,均有胸闷、活动后气短或发作性心绞痛。心脏增大,颈静脉怒张,肺内湿性口 罗音,第一心音低钝,均有肝大,下肢水肿及周围静脉压升高,应用彩色多普勒(美国HP77020AC):左室内径60~70mm,左房内径38~45mm,室壁运动均呈节段性运动减弱,消失或室壁僵硬。冠心病(CAD)组(Ⅱ组):符合WHO诊断标准,本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76.00±12.00)岁。经彩色多普勒(美国HP77020AC):左室内径55~62mm,左房内径35~40mm,室壁运动均呈弥漫性运动障碍。对照组(Ⅲ组):健康人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72.25±10.23)岁,全部进行ECG、UCG、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确认无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测量QTd:测患者12导联ECG,心电图增益20mm/mv,纸速50mm/s,由专人用分规测量每一导联的QT间期(均测3次,取其平均值),测量时除去T波不清楚或T波、U波分界不清楚的导联,每一测量不少于9个导联。T波终点以回至等电位或下降支延长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为准,存在U波则取T、U波之间最凹处为终点[1],取得QT间期最大值(QTmax),最小值(QTmin),求得QTd=QTmax-QTmin,为消除心率改变对QT值的影响,按照QTc=(QT)/(R-R),求得校正的QTcd。精确的QT间期不能少于6个导联,房颤、房扑者亦不采用。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依(±s)拟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
2 结 果
Ⅰ组、Ⅱ组和Ⅲ组QTd、QTcd两两比较。Ⅰ组QTd为(112.50±33.04),QTcd为(115.12±45.26),Ⅱ组QTd为(56.00±18.44),QTcd为(56.69±19.41);Ⅲ组QTd为(27.50±6.22),QTcd为(30.67±7.16)。Ⅰ组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与Ⅲ组比较,P<0.01,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各组检测结果及比较(见表1)。
表1 各组QTd、QTcd比较(±s,ms)
组别 例数 QTd QTcd Ⅰ组 18 112.50±33.04 115.12±45.26
Ⅱ组 30 56.00±18.44 56.69±19.41 Ⅲ组 30 27.50±6.22 30.67±7.16 F 值 36.542 25.210
P 值 0.001 0.001
3 讨 论 体表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的测定是一种简便易行、可重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是由于心肌复极不一致所致。结果显示:①ICM和CAD患者QTd、QTcd较正常人显著延长(P<0.01,[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4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先心病伴肺高压患者NO水平及临床意义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