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后远期疗效观察

张晋 柳德学 吴澧源

1 资料与方法

  我们观察31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成形(PBMV)术后患者,采用美国惠普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男13例,女18例,年龄15~51岁(平均36岁),心房纤颤7例,窦性心律24例,合并轻度或轻度至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5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31例患者均于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前和治疗后15天和12~36个月进行常规心脏听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根据二尖瓣病变程度进行评分。7例心房纤颤患者中1例于术前3个月UCG检查发现左房血栓,余6例UCG检查未发现血栓。分别以术后半个月和12~36个月为术后及远期疗效观察点,与术前比较心腔及瓣口面积压差改变。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31例术前、术后及远期UCG对照(见表1)。

表1 31例PBMV患者术前术后UCG对照(±s)


观察点(n=31) 左房内径(mm) 左室舒张期末径(mm) 左室收缩期末径(mm) 二尖瓣口面积(cm2) 跨瓣压差(mmHg)
术 前 45.02±5.49
45.35±5.12
29.03±4.23
0.98±0.24
18.32±2.02

术 后 43±3.09 46.06±4.01 28.03±4.01 2.12±0.43 7.87±1.02
远 期 38.75±4.49 46.36±4.09 27.25±4.07 2.06±0.33 6.09±1.82
t1 值 1.76
0.6
0.21
12.7
25.5

P1 值 0.096 >0.2 >0.2 <0.005 <0.005
t2 值 4.84 0.84 1.66 14.4 24.66
P2 值 <0.005 >0.2 0.1 <0.005 <0.005

  注:表中t1、P1为术前与术后值比较;t2、P2为术前与远期值比较。
  二尖瓣钙化程度与治疗前后(>12个月)瓣口面积及反流程度变化的关系(见表2),残留少量房水平左向右分流4例。

表2 超声评分与治疗前后瓣口面积(cm2)与反流变化


超声评分 例数 二尖瓣口面积 二尖瓣反流变化
术前 术后 术后发生 程度增加
<9 10 1.03±0.24
2.15±0.33△
1 0
≥9 21 0.94±0.25 1.97±0.30△△ 6 3
t 值   0.92 1.46
P 值   <0.2 0.15

  注:△表示:<9分组术前术后比较,P<0.005;△△表示:≥9分组术前术后比较,P<0.005。
3 讨 论

  UCG检查无创,可靠易行且直观。对于PBMV远期疗效的观察尤显重要。
  通过31例术前、术后及远期疗效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左心内径的变化发生在治疗术后已远,而非近期或即刻。左心的变化以左房内径变化显著。当左心流入道狭窄得以缓解后,患者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瓣口面积增大,跨瓣压差减少,肺动脉压力降低。但左房内径与术前相比变化都不明显,说明改变结构尚需一定过程。
  从表2可以看出,二尖瓣钙化程度较轻的病例能获得更大的瓣口面积,且术后较少产生关闭不全。而二尖瓣钙化程度较重的病例,术后产生关闭不全的比例较轻者有所增加。但二尖瓣口面积均能达到满意结果。在31例超声评分≥9分的21例中,我们发现尽管二尖瓣评分总分相近,但二尖瓣前叶钙化程度明显和(或)瓣下结构评分较高的病例,行PBMV治疗后多见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程度有所增加。31例远期随访中发现3例残留房水平左向右少量分流,未发现因此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考虑为早期穿刺房间隔偏离卵圆孔或卵圆孔损伤过大所致。
  通过31例患者的远期疗效分析,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经皮囊内注射移植自体骨髓治疗单房性骨
    超声心动图监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冠
    介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
    CT引导的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跟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
    单侧经皮穿刺脊柱后凸椎体成形术的入路
    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治疗胫骨骨折21 例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中并发症的预防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