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黄色瘤临床病理分析 附26例报道 |
|
胞外而非来自细胞内;②有的学者[6]认为,黄色瘤形成与胃上皮肠化生有密切关系。因肠化粘膜具有吸收胃腔内脂质的功能,由于肠化粘膜内无中央乳縻管,故脂质吸收后不能及时被运出而沉着于粘膜内被巨噬细胞所吞噬。陈德基等报道41例胃黄色瘤中,有31例具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本文26例中有13例,占50%。Pietarse AS等报道8例中,有6例伴有肠上皮化生,但仅3例发生在病灶内,另3例见于病灶区周围的粘膜,且肠化生程度的病灶区内更明显。但在许多病例中胃粘膜并无肠上皮化生的改变。故以肠上皮化生还不能解释所有病例的发病机制;③部分学者[7]报道,胃肠道黄色瘤发生与原发性或继发性血脂过高有关。由于血脂过高而沉着于粘膜内,但复习文献大多数病例并无血脂升高现象。Mizuoka W[8]报道114例中,仅1例有血脂增高,故本病与高胆固醇血症并无明显直接关系。我们认为胃黄色瘤常发生于胃炎、胃癌、胃溃疡、胃息肉[9]或胃手术后[10]的病例。而这些病变可能改变胃粘膜上皮的正常功能,致增强对脂质的吸收。又由于粘膜损害(如胆汁反流或粘膜糜烂)或粘膜局部结构异常(如肠上皮化或息肉等)影响脂质运输功能,导致脂质沉着而形成黄色瘤。若局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一旦恢复,黄色瘤有可能重新被吸收转运出去而消失。Mast A报道7例中经随访有4例病灶无改变,有2例黄色瘤消失,另1例病灶有缩小。故认为在临床上治疗胃黄色瘤时应当着重合理处理其并发症,促进改善或恢复胃粘膜正常的功能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3.3 病理 胃黄色瘤可在胃任何部位发生,一般以胃窦部小弯区最为多见,其次为胃体前壁。病灶多较小,多在5mm以下。本文1例最大结节直径达0.8cm。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外观呈对节状或雪花样的斑片状。镜下,在病灶区多聚集数量不等的圆形或多边形的吞噬细胞,胞浆呈泡沫状或透明状,核小,大小一致,此种黄色细胞的分布较为特征,大多数密集于粘膜固有层的浅表部紧贴于表面上皮下,越表面黄色细胞的形态越典型,该处粘膜常向上突起呈小结节状或小乳头状。浸润区内腺体多减少,排列结构紊乱,腺腔大小不一,但腺上皮多正常,少数腺体有肠上皮化生改变。AB-PAS组化染色多呈阴性。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医源性低颅压综合征9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脑梗死36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