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GMP |
|
纪洪喜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是一种新近发现的粘附蛋白受体[1],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现对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后进行了血浆内GMP-140含量测定,探讨GMP-14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均为我所住院患者,男25例,女10例,年龄52~78岁,平均57.5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2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8例,自发型心绞痛15例。 正常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平均61.3岁。经体检及有关检查排除了高血压病及心、肺、脑、肾、肝疾患。 1.2 标本采集和测定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天各采集空腹静脉血,血标本采集后立即抗凝,用放射免疫法直接测定固定全血中血小板表面及血浆颗粒内GMP-140的含量。用同样方法采集对照组血标本和测定其GMP-140含量。GMP-140测定试剂125I标记特异性单克隆抗体SZ-51由苏州医学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提供。SN-695B型智能放免r测量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日环仪器厂提供。 1.3 治疗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在第1次采血后,给予肝素6 25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天。肠溶阿司匹林75mg口服,每日1次,疗程20天。另外,根据病情分别给予硝酸甘油、消心痛、硫氮唑酮和降血脂药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测定值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后的比较用同体比较t检验。
2 结 果
对照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后血浆GMP-140的含量见表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GMP-140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治疗后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心绞痛均缓解。
表1 对照组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后的GMP-140水平 (±s克分子数/血小板)
组 别 n GMP-140 对 照 组 30 780±490.0
治 疗 前 35 1257.0±249.0 治 疗 后 35 1127.3±322.7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t=5.05,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t=3.42,P<0.01,治疗前后比较,t=11.54,P<0.01。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容易引发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目前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出血诱发血小板聚集、局部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有关[2]。 目前认为,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GMP-140是反映体内血小板活化程度的较为可靠的指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3]。测定结果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GMP-140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GMP-140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受体[4],当血小板与内皮细胞被活化时,GMP-140便迅速地分布到细胞膜的表面,快速地促进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有人把GMP-140归于选择性家族[5],认为它能够促进选择性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血栓形成。如果抑制血小板活化,阻断这种细胞间的作用,就能抑制血栓的形成。用小剂量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治疗后患者血浆GMP-140含量明显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肝素和肠溶阿司匹林能够降低GMP-140含量,抑制血小板活化,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选用抗凝治疗提供了又一有力的佐证。 本文观察到不稳定型心绞痛经抗凝治疗后血浆GMP-140含量虽有明显降低,但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短期抗凝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程度仍然较高,提示继续坚持抗血小板治疗仍然是很重要的。
作者单位:纪洪喜(221003 徐州市老年病研究所)
参 考 文 献
1,潘峻亮.颗粒膜蛋白140-一种新的粘附蛋白分子.生理科学进展,1991,22(4)[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体积变化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测定其在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