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心肌肌钙蛋白T定性测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阳慧林 侯超志 李秀明 罗群

1 引 言

  血清心肌酶学测定作为AMI诊断已有多年,尤其CK、CKMB和LDH已成为诊断该病的重要指标,但其尚有敏感性较低等不足。晚近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证实,在心肌损伤诊断中cTnT较之CKMB更特异。据此,通过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TnT的定性水平与心肌酶学测定相比较及与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TnT水平对比,以探讨cTnT在AMI诊断中的价值。

2 临床资料

2.1 对象 我院心内科病房1997年5月至1999年7月住院AMI 50例,女16例,男34例,年龄35~83(58±13)岁,均符合1979年WHO制订的AMI诊断标准。梗死部位:前壁(包括前壁+前间壁)22例,下壁10例,下壁合并右心室2例,前壁合并下壁6例,非Q波型或心内膜下10例。入院时间:发病后1小时2例,2小时8例,6小时内30例,6~24小时10例。心绞痛20例,均符合WHO稳定型心绞痛标准。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7~81(58±12)岁,经连续观测心电图、心肌酶学均无发展为心肌梗死。
2.2 检测方法 采用肌钙蛋白T全血快速检测法,试剂盒为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生产,以血cTnT浓度大于或等于0.2μg/L为阳性。同时用常规速率法检测CK、CKMB、LDH、AST。
2.3 结果 AMI组24小时内均为阳性(100%),10例非Q波型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发病后12小时内测定cTnT即阳性。心绞痛组20例cTnT检测均为阴性,心肌酶学均在正常范围。

3 讨 论

  AMI时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或完全阻塞,心肌细胞不可逆坏死,游离于胞浆内cTnT快速释出,并随肌原纤维不断崩裂破坏,固定的cTnT也不断释出入血,使血清cTnT浓度异常升高。当心肌损伤时,测定血中cTnT含量在1μg/L以下,而AMI时cTnT可增加30~200倍,而CKMB最高为5~20倍[1]。
  本文AMI50例cTnT检测均为阳性,而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为阴性,表明以cTnT检测AMI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2],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本文AMI患者血中cTnT出现阳性最早时间为发病后3小时,而当时心肌酶尚正常,心电图坏死性Q波尚未形成,说明TnT开始升高时间较早。AMI患者酶学检查指标以CK、CKMB增高最早,也需3~8小时才开始升高,CK、CKMB4小时内的诊断阳性率仅为32%和5%,据文献报道[1]cTnT4小时诊断阳性率为55%,高于CK和CKMB,故cTnT对AMI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本文AMI组有10例为非Q波型或心内膜下心梗患者,需连续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方能确诊,而早期测定cTnT均已阳性。提示cTnT诊断AMI较之心肌酶学有更高的敏感性,尤其对小灶性心肌梗死或微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阳慧林(530001 南宁铁路医院)
侯超志(530001 南宁铁路医院)
李秀明(530001 南宁铁路医院)
罗群(530001 南宁铁路医院)

  参 考 文 献

1,杨振华.应考虑在缺血性心脏病使用一些新的生化标记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5):327~329
2,吕柏宁.心肌肌钙蛋白T的测定与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血管病学进展,1994,15(6):365~368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心肌局部缺氧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研
    躯干伸屈肌肌力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围术期血清肌钙蛋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脂水平分析
    活化蛋白C抵抗在心肌梗塞患者中的阳性
    神香苏合丸对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氯沙坦干预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 慢性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室性心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18例误诊分析
    体外循环术中心肌缺血
    超声心动图监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经皮冠
    过氧化氢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性和非凋亡性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