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素心肌显像 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比较 |
|
杨红妮 施培培 王静 杨小丰
放射性核素(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不仅能灵敏地反映心肌供血的情况,而且对心肌梗死(MI)定位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对9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SPECT、DCG、ECG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探讨SPECT对老年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97例患者均为1996年5月至1998年5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92例,女5例。年龄60~92岁。其中隐匿型冠心病24例,心绞痛42例,心律失常14例,心肌梗死(MI)17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1例。 1.2 仪器和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做常规ECG检查,然后做DCG及MIBI心肌灌注显像。 1.2.1 核素检查方法 显像剂为北京耐思达公司提供的MIBI药盒。仪器为日东Toshiba GCA-901A/HG SPECT仪。配置平行孔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检查方法:静脉注入99mTC-MIBI740MBq,90分钟后行心肌断层显像;采集矩阵:64×64,旋转180度,每6度1帧,共30帧图像,经重建后获得短轴、水平长轴和垂直长轴三个断面的图像。对陈旧性心肌梗死,近期有心绞痛发作或病情不稳定者只做静息心肌显像,对一般情况较好,病情较稳定者在静息显像3天后加做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图像分析:显像的阳性标准:三个方位中有两个断层图像连续两层以上,在同一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所有诊断均经2位以上医师共同观察做出结论。 1.2.2 DCG 采用美国博利屋8800-I型全息24小时三通道动态心电图仪,在日常自由活动条件下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信号。记录资料通过回放系统经模数转换后,电子计算机和人工校正编辑做出最后的结果。 1.2.3 ECG检查 记录标准12导联ECG。对缺血、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进行判断。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表达为百分数,均数用t检验,样本率比较为χ2检验。
2 结 果
2.1 ECG T波低平、倒置、冠状T波37例;ST段下移≥0.1~0.3mV31例;ST段弓背向上抬高4例;病理性Q波11例,各种类型心律失常6例。 2.2 DCG T波异常35例;ST段下移40例;ST段弓背向上指高3例;病理性Q波5例,各类型心律失常12例。 1.3 SPECT 97例心肌显像:局限性放射稀疏和(或)缺损78例,16例可疑缺血及12例阴性者做运动心肌显像。阳性21例,5例可疑阳性,2例阴性。 2.4 ECG、DCG及ECT对心肌缺血、坏死结果诊断阳性率(见表1)。 2.5 ECG、DCG及ECT对MI定位诊断结果(见表2)
表1 ECG、DCG、ECT对各型冠心病诊断阳性率的比较
组 别 n ECG DCG ECT χ2值 P值 阳性 阳性率(%) 阳性 阳性率(%) 阳性 阳性率(%) 隐匿型 24 7 29.17 13 54.17 22 91.67 19.5408 <0.005
心绞痛 42 16 38.1 18 42.86 38 90.48 28.7784 <0.005 心律失常 14 6 42.86 12 85.71 8 57.14 5.6532 >0.05 心肌梗死 17 12 70.59 9 52.94 17 100 6.8267 <0.05
表2 ECG与ECT对MI的定位诊断比较
组别 前壁 后壁 侧壁 前向壁 下壁 心尖 ECG 6 1 2 8 12 0
ECT 10 8 4 9 17 6 χ2值 2.04 7.4018 0.8092 0.1176 5.8616 7.2828
P 值 >0.1 <0.01 >0.25 >0.5 <0.025 <0.01
注:n=17例。 3 讨 论
国外对SPECT诊断冠心病[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胸片阴性咯血患者病因诊断 下一个医学论文: B超显像确定胆囊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