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片阴性咯血患者病因诊断 |
|
王昌明 曾锦荣 陈梅晞 蒋述科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1992年9月至1998年10月,共收集98例X线胸片阴性并作进一步检查的咯血患者,男56例,女42例,年龄18~72岁,平均48.3岁。 1.2 病史 所有病例均系反复咯血(每次咯血量>10ml)或一次100ml以上咯血者,并排外鼻咽部出血,心血管、血液系统等疾患,病史时间1~11年。 1.3 检查方法及分组 根据当时条件设备、病情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98例患者分两组:①直接做纤支镜检查(FB)41例,检查一般均安排在活动性出血或在咯血停止后48小时进行,Olympys BF-B3纤支镜及配套配件,术前用药、麻醉和操作步骤均按常规;②先做CT再作纤支镜(CT+FB),然后结合两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共57例。CT扫描均在咯血后1周内完成,扫描步骤按常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98例患者根据纤支镜下所见,以及刷、活检的细胞学、组织学和病理学的检查结果,其中57例结合CT的表现,共52例(53.1%)最后获得了诊断。而57例CT+FB咯血的病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炎症或支扩、肺结核、肺癌(见表1、表2)。在整个19例未明确病因诊断的患者中,7例(36.9%)镜下能明确出血部位(段或亚段水平)。
表1 FB和CT+FB两组患者诊断比较
组 别 例数 诊断数 诊断率(%) FB 41 14 34.1
CT+FB 57 38 66.7 合 计 98 52 53.1
注:*表示与FB组相比χ2=8.86,P<0.01。 表2 57例CT+FB咯血的病因分类
病 因 例数 CT诊断 CT后FB诊断 炎症或支扩 16 12 9
肺 结 核 11 7 5 肺 癌 6 5 3 支气管息肉 2 1 2 炎性假瘤 2 2 1 气管肿瘤 1 0 1 不明原因 19 0 0 共 计 57 26 21
3 讨 论 3.1 主要病因 咯血患者的病因甚为复杂,根据国内外报道表明,最常见的病因依次为炎症或支气管扩张,其次为结核和肺癌[1,2],对于X线胸片阴性的咯血患者,其病因的特征是:以炎症或支扩和结核占绝大多数,而肺癌的比例则大为减少,这可能是以肿块为表现的肺癌容易在X线胸片上显露之故。 3.2 CT诊断价值 对于胸片阴性的咯血患者,一般肺部均存在着潜在性病灶,故CT异常发现率较高。从其诊断的情况看,CT主要能发现较小病灶(直径<2cm)或位于某些特殊部位(如肺尖部、膈水平下、脊柱弯、心影后)的肺癌或结核病灶,另据报道CT对支扩的诊断明显优于胸片,和支气管造影相比,CT对肺段水平支扩诊断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0%,若用薄层CT,则上述各种病变的发现率将更提高[3]。 3.3 纤支镜的诊断价值 据报道大约10%~13%咯血的肺癌患者X线胸片可为阴性,而整个胸片阴性的咯血患者中约3%~11%系肺癌,且胸片阴性的肺癌以中心型鳞癌为多见,故纤支镜检查最大的价值是早期发现肺癌。此外在纤支镜直视下容易明确诊断的疾病有:支气管炎症、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息肉、异物等。 关于纤支镜对胸片阴性咯血患者的病因诊断率一般并不理想,本组41例单纯FB之诊断率达34.1%,而术前先作CT,然后再作FB之诊断率可达66.7%,这说明CT对病灶的定位有利于其后纤支镜有目的地刷、活检取材,从而提高诊断率[4]。说明CT和FB二者结合,在临床诊断中起互补的作用。 另外本组19例无诊断结论的患者中,7例(36.9%)在纤支镜检中明确了段或亚段水平的出血部位,这无疑是另一重大收获,它为部分大咯血患者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王昌明(541001 桂林医学院附院呼吸内科) 曾锦荣(541001 桂林医学院附院呼吸内科) 陈梅晞(541001 桂林医学院附院呼吸内科) 蒋述科(541001 桂林医学院附院呼吸内科)
参 考 文 献
1,Santiago SM,Zehrman S,Williams AJ.Br[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腰椎X线摄片在中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下一个医学论文: 核素心肌显像 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诊断老年冠心病的比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