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
|
唐熠达 综述 杨跃进 审校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 Fibroelastosis,EFE)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心内膜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为主的心脏疾病,多发于婴幼儿,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大约是1/5 000~6 000,男女比例为1∶1.5[1]。其预后极差,严重威胁婴幼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就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关于EFE的病因有很多学说: 1.1 病毒感染学说 1899年Simmod首先提出宫内感染可能是EFE的病因,随后不断有妊娠期感染导致EFE的报道,如柯萨奇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副粘液病毒等亲心肌病毒可经胎盘引起胎儿心肌感染。Geme等于1971年用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复制出EFE的模型。另外,JiYuan Ni等1996年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29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EFE的患者心肌进行病毒基因的检测(包括肠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细小病毒、流感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90%的病例样本发现病毒基因阳性:>70%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RNA阳性、28%为腺病毒RNA阳性,而对照组的65例样本中仅有1例发现肠道病毒阳性[3]。但也有一些相反结果:Mitchell等对7例EFE患儿的母亲血清检测28种病毒抗体,并与14例正常人对照。有4例母亲血清中抗体升高(其中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各2例,流感病毒各1例),2例下降,但对照组抗体也升高,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1.2 遗传代谢疾病学说 L.V.Fong等报道了同一父母的两个同胞姐弟,其父母非近亲婚配,均于1岁内发生心衰,经检查均被确诊为粘多糖病Ⅵ型。其中姐姐死于充血性心衰,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EFE,弟弟3月龄时发生充血性心衰,胸片示心脏扩大,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重度扩张,室壁僵硬,临床诊断为EFE[3]。Miller等人也报道了类似病例[4]。故他们考虑EFE的发病可能与粘多糖疾病有关。 1.3 遗传学说 1986年Hanukogu等报道了一个家系中有7个EFE患儿,此组患儿的母亲是同胞姐妹,她们的丈夫源于不同的民族,均非近亲婚配。她们共育有15个婴儿,其中7例为EFE患者,故他考虑EFE可能与性染色体遗传有关[5]。另外,Bennett等报道1例病例,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妊娠期无感染,患儿9月龄时发生心衰,12月龄时猝死,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EFE,发现其心肌、骨骼肌、肝脏内肉毒碱严重缺乏,心肌中肉毒碱浓度只有正常的20%,取其父母皮肤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发现肉毒碱摄取率仅为正常的50%,细胞膜上运输肉毒碱的载体缺乏。患儿心肌中严重缺乏肉毒碱,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最终导致EFE发生[6]。Trrip也发现一个家系的肉毒碱缺乏症,死于EFE的患儿心肌中肉毒碱浓度仅为正常的5%,故Bennett、Trrip等人认为肉毒碱缺乏是导致EFE的一个病因[6,7]。 1.4 其他 也有一些学者曾提出室壁张力异常、心内膜发育异常是EFE的病因[1,8]。还有学者认为EFE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3]。近来有人在EFE患者心肌中发现心钠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故认为此病与内分泌有一定的关系[12]。 以上各单一病因学说不能解释所有病例,Carvalho、Mielke及一些学者考虑它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8,9]。Lurie提出EFE不是一种特异性疾病,而是由多种病因作用于有缺陷的心肌而导致的最终病理结局,他认为所有EFE均是继发的[10]。
2 分 型
根据Moller等人指定的分类标准如下:原发性EFE,除二尖瓣反流外无其他心脏异常。①扩张型(最多见);②限制型。继发性EFE,其他心脏异常导致的EFE:①扩张型合并有,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室间隔缺损;一个或多个冠状动脉发源于肺动脉干的畸形;组织损伤,心肌梗死后;放疗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代谢异常,肉毒碱缺乏;粘多糖病(多为Ⅵ型);②限制型,左室发育不良伴或不伴有主动脉瓣病变。
3 病理改变
EFE的基本病变是心内膜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Newbould等人提出EFE的心内膜厚度应≥30μm[12]。病理特点为:①大体标本:心脏明显增大,以左房左室大为主,心室球形扩张,左室心内膜呈瓷白色,内膜明显增生,从不足1mm到数mm不等,以左室流出道为主。可有腱索增粗变短,并可与发生纤维化[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肾上腺髓质素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尿毒症引起肺水肿9例误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