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椎病 |
|
官昌伦 郭智荣
自1994年12月~1997年6月,我们对96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关节松动术加常规治疗并与单纯常规治疗的方法进行比较,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单位:遵义医院康复科(遵义563002) 1.1 一般资料 96例颈椎病患者,均经X线及CT检查确诊。随机分为关节松动术加常规治疗组(手法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平均55岁。病程15d~6年。椎动脉型18例,神经根型14例,脊髓型1例,混合型15例,采用关节松动术辅以颈牵、理疗及药物等治疗;单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38~71岁,平均55岁。病程15d~4年。椎动脉型17例,神经根型14例,脊髓型1例,混合型16例,采用颈牵、理疗及药物治疗。 1.2 治疗方法 ①关节松动术:患者取端坐位,术者站立患者背后,一手拇指及其余四指分别置于两侧颈肌或胸锁乳突肌处,由上而下反复按揉数次,然后再用另一手按上法操作,以患侧为重点,使颈部肌肉放松,术者用双手拇指并排放在同一椎体棘突上,松动上段颈椎时指背相对,松动下段颈椎时,指尖相接触,其余四指分别放在颈部两侧将棘突向腹侧垂直推动,自上而下逐个对患椎进行按压,每椎体2~3遍;术者站于患者侧方,双手拇指并排放在相邻棘突的一侧,指尖相对,其余四指分别放在枕后或颈背部,一手固定,一手借助上肢力量逐个自上而下对患椎棘突向对侧推动2~3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双手拇指放在同一椎体的一侧横突上,双拇指指背相接触,内侧手拇指固定,外侧手借助上肢力量将横突垂直向腹侧推动或双手拇指分别放于同一椎体的两侧横突上,四指放在颈部侧方,双手固定,双上肢同时用力逐个自上而下对患椎横突向腹侧推动2~3遍,后者松动手法强度比前者较小,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对关节僵硬者宜采用前者;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约30度,术者双手拇指放在横突与棘突之间(相当于钩椎关节处),其余手指放在颈部两侧,双手拇指固定,双上肢同时向腹侧推动,如果症状偏向横突,内侧手固定,外侧手用力方向稍偏向横突;如果症状偏向棘突,外侧手固定,内侧手用力方向稍偏向棘突;用右手托住患者下颌,左手放在枕骨上,双手固定,右手向右,左手向左,使头部向右转动,然后交换双手使头部向左转动,每侧3~5遍,用右手掌托住患者下颌,左手放在枕部,双手固定,借助上肢力量尽量上抬,持续约30s后放松,再重复2~3遍[1]。以上治疗每日1次。②颈牵:采用传统的枕颌牵引法,牵引角度为前屈20度,重量为6~10kg,每次30 min,每日1次。③理疗:酌情选用等幅中频正弦电中药透入治疗或K883-T型电脑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其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3]。④药物治疗:依据病情及临床分型酌情选用扩血管药、神经营养药、颈复康及止痛药等。 1.3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可正常工作;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恢复原工作;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影响工作和生活[3]。
2 结果
2组患者经1~>20次的治疗,结果治疗次数及疗效比较见附表。
附表 2组患者治疗次数及疗效的比较(%)
分组 例数 治疗次数 疗效评定 χ2 P值 1~10次 10~20次 >20次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 手法组 对照组 48 48 30(62.5) 15(31.3) 15(31.3) 21(43.8) 3(6.3) 12(25.0) 21(43.8) 12(25.0) 17(35.4) 15(31.3) 3(16.7) 11(22.9) 2(4.2) 10(20.8) 95.8 79.2 4.67 <0.05
3 讨论 手法组采用关节松动术为主治疗颈椎病1~10次出现疗效62.5%,>20次6.3%。而对照组1~10次出现疗效31.3%,>20次25.0%,说明康复组出现疗效时间比对照组快,治疗时间及次数缩短。手法组与对照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关节松动术能提高治疗效果,且简便易行,其主要作用机理①生理效应:关节松动术主要是通过力学和神经作用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当关节因肿胀或疼痛不能进行全范围活动时,关节松动术可以缓解疼痛,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关节松动术还可以抑制脊髓[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对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