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治疗 |
|
李文迅 陈剑波 蒋小燕 姚兰英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1996年以来我们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系统的综合治疗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照研究,结果综合治疗方法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2~66岁,平均38.6岁,病程≤1年30例,>1年20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1岁,平均36.7岁,病程≤1年34例,>1年16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及CT确诊,L4~5 突出54例,L3~S12例,L4~S113例,L5~S131例。2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仅感腰痛5例、仅感坐骨神经痛6例,混合痛89例。体检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压痛或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0度)。 1.2 方法 ①综合组:骶管注射,抽取康宁克通A40mg、2%利多卡因10ml、VitB1100mg、Vit B120.5mg、生理盐水15~20ml组成混合液约25~30ml,患者取俯卧位,在耻骨联合下垫枕头,两腿稍分开,臀部肌肉放松,先摸清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摸,距尾骨尖约4~8cm处,可触及一弹性凹陷,其两侧可触及突起如豆状的骶骨角,两骶骨角连线中点的凹陷即为进针点。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以7号注射针头接上含有药液的注射器,垂直刺进皮肤,针尖向头改变方向,与皮肤呈45度角,穿破骶尾韧带时有突破感(落空感),将针尖减至与皮肤成10~15度角,再向前推进2 cm左右,抽吸无回血、无脑脊液即可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患者向患侧侧卧30 min。每周治疗1次,3次1疗程;三维牵引,采用山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生产的JXQ-1A型成角旋转牵引床,治疗时患者解除腰带,暴露腰部,俯卧于牵引床上,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患椎间隙与两固定板间隙相对应。治疗参数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设置,牵引距离50~ 70mm,屈曲度12~15度,旋转角度12~15度,先向患侧旋转再向健侧旋转。术者立于患者患侧,用手掌根部按压于患部棘突上,另一手叠按其上,准备好后脚踏控制开关,双手同时向下推旋按压,每次治疗在骶管注射后进行。牵引后患者平卧硬板床24h,腰部用腰围固定;理疗,采用武汉中科新技术产业公司生产的八卦电子按摩理疗仪,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将八卦形同体异极电极片上涂抹水剂型药液(同名公司生产的康力精药液),再将电极片置于腰椎间盘突出部位,输出电流强度以耐受为准,于三维牵引治疗24 h后进行,每日1次,每次约25min,10次1疗程,疗程间隔3~5d;骨盆牵引,一般重量为50~70kg,持续牵引25min,于三维牵引治疗48 h后进行;针灸,对伴有下肢疼痛患者辅以针灸治疗,取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等穴,平补平泻,每日治疗1次,每次30min,10次1疗程;运动疗法,患者于神经根症状缓解后即开始头和四肢支撑过伸法锻炼,患者仰卧,以头、双肘及双足为着力点,用力将躯干和下肢离开床面作过伸动作。屈颈抱膝法锻炼,仰卧,两下肢放松,同时尽量屈膝、髋和颈,两手交叉抱膝,使脊柱最大限度屈曲。飞燕点水法锻炼,俯卧位,两上肢向后伸,两下肢及上胸部同时离床,作背伸运动,维持5s后,上下肢及头、躯干轻轻放下贴床休息5s。上述各锻炼方法每次12遍,早晚各1次。②对照组:采用骨盆牵引,方法同上;传统中医推拿手法,患者俯卧,医者在患侧腰臀及下肢轻柔的搡、按,双手有节奏地按压腰部,使腰部振动,然后在固定患部的情况下,用双下肢后伸扳法,使腰部过伸。患者仰卧位,用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坐骨神经和绳肌。沿受损神经根及其分布区域采用按、点、揉、拿等手法。每日1次,于骨盆牵引后治疗,3周1疗程。 1.3 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直腿抬高试验>80度,患肢功能恢复,能参加正常工作;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体征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60度,能从事较轻的工作;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治疗前2组症状,体征无差异,P>0.05;治疗1~30d后,综合组50例临床治愈3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对照组依次为14例,27例,9例。2组疗效经χ2检验,χ2=14.42,P<0.01,差异显著。显示综合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硬膜外或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组织,使这些组织产生水肿、充血、粘连、纤维组织增生等继发无菌性炎症的[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药物骶管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一个医学论文: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