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例儿麻和脑瘫残肢畸形手术矫治效果 |
|
谢生虎 马伟华 安平 赵诚
脊髓前角灰质炎(儿麻)和脑性瘫痪(脑瘫)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两大致残疾病。如何消除这种残疾已成为全社会康复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我院自1991年以来在省儿麻矫治医疗队的技术指导下,与上级医院紧密配合,同心协作,对当地112例儿麻和脑瘫残肢畸形进行手术矫治,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儿麻和脑瘫患者112例,男76例,女36例。年龄7~16岁52例,17~24岁39例,25~30岁21例。左侧肢体畸形63例,右侧38例,双侧11例。 1.2 手术方法 根据残肢畸形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方案①臀肌瘫痪、髂胫束挛缩及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行髋松解、代臀肌术;髋周肌瘫痪及髋关节麻痹性半脱位行臀肌重建及骨盆延长术;股四头肌瘫痪、髂胫束挛缩、骨盆倾斜及屈膝下肢短缩畸形行髋膝松解、股二头肌前移代四头肌、股骨髁上截骨和小腿延长术;绳肌瘫痪、膝周软组织松驰及膝反屈畸形行胫骨平台垫高术;小腿三头肌瘫痪、小腿外旋及马蹄内翻足畸形行跟腱延长或缩短、胫前肌外移、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跟腱延长+跖腱膜切断、胫后肌前移、腓骨后肌外移、三关节融合及三关节融合+腓骨短肌内移等术。②脑瘫患者屈肘、前臂旋前、垂腕、尺偏拇内收及指间关节屈曲畸形行旋前圆肌代伸肌、尺侧屈腕肌、掌长肌代伸拇短肌及腕关节融合术;双髋内收畸形行内收肌和闭孔神经前支切断术。112例患者在术后早期耐心护理,预防感染及指导肢体功能训练。
2 结果
112例患者均能按期拆去缝线,拆换石膏和解除矫形内固定装置。有101例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矫治,残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部分被矫治患者能遵循手术程序,再次来院或赴上级医院完善2次矫形手术。通过术后2~5年的门诊随诊,有86例被矫治患者术前用拐杖站立,扶膝弯腰跛行,现在能独立行走,自理生活。依据试行“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疗效评价标准”即肌力提升>Ⅱ级,畸形完全矫正,功能完全改善,自我感觉满意为优(100分)37例(33.0%);肌力提升Ⅰ~Ⅱ级,畸形部分或大部分矫正,功能部分或大部分改善,自我感觉满意或较满意为良(50~75分)49例(43.8%);肌力提升Ⅰ级,畸形稍有矫正,功能稍有改善,自我感觉尚满意为可(25分)15例(13.4%);肌力为0级,畸形未纠正,功能未改善,自我感觉不满意为差(0分)11例(9.8%)。结果90%患者取得力线矫正、关节稳定、步态改善、小腿增粗、肌力增加等理想疗效,有极少数被矫治者因恐惧怕动或急于求成,使矫治的残肢制动时间过长或过早解除,丧失了手术循规矫治和康复锻炼的良机。
3 讨论
矫形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提高矫形手术技术和有程序地把握矫治手术时机及指征。首先要提倡无创技术,严格控制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选择良好的矫治方法,转移的肌腱必须通畅,骨固定可靠,截骨的角度宁可偏小,以免损失原骨致不可弥补。术后要静动结合定期训练,靠提高肌力来带动关节。112例矫形术后康复随访证实:“股骨髁上截骨”、“跟腱延长”、“胫前肌外移”和“三关节融合”等方法手术简捷,疗效显著,特别在矫正力线、稳定关节上确有一定疗效。但是要提出在施行任何一种矫形手术和选择手术方法中必须要严格掌握矫治年龄,病残程度和能否耐心接受相应对策的护理方法。 一般认为儿麻矫形术的最佳年龄应在14~20岁,要严格遵循矫形手术的基本原则[1],掌握适应证及手术方案[2],保证手术疗效。 儿麻和脑瘫患者畸形残肢手术后往往需要配备各种辅助装置,据近代外科学的发展趋势,人工关节、人工软骨、人工肌腱的生物材料取代,逐渐由非生物取向生物,从异体取向自体化,使不能再生的组织器官获得了更理想的修复与重建的广阔前景。一些带有各种生物电人工职能装置的假肢产品向高速化完美更新,传统借用的拐杖站立、轮椅代步器材更显得轻便灵活,所有这些达到了具有从事各种操作的自调、自控及自动反馈的生活功能,体现出矫形外科康复在人工智能装置取代化上[3],大大弥补了残疾人的残畸缺陷,我们必须大力开发这些装置,并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儿麻和脑瘫患儿的残肢畸形得以尽快矫正,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
4 参考文献
[1] 陆裕林,胥少汀,葛宝丰,等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300 [2] 秦泗河.重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概念及[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双胫腓骨骨折的术后康复 下一个医学论文: 药物骶管注射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