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 |
|
刘亚玲 高天 韩志慧
脑卒中患者虽经临床积极救治存活,但或多或少遗留一些运动障碍,我们应用现代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方法[1]对我院收治的4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12月~1997年7月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3例,随机分为康复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7~71岁,平均55.23±5.42岁。脑出血12例,脑梗塞31例;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6~73岁,平均53.28±7.53岁。脑出血8例,脑梗塞2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及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神经科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平稳后以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理疗科编订的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规则[2],让患者家属参与,采取一对一方式进行运动功能训练。①卧床期:保持正确的卧姿,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足下垂内翻的模式。选择合适的床垫,利用足板固定足位防止足下垂,避免刺激足趾面的前部。协助患者翻身,各关节被动活动5~10遍,每日2次;患者意识清醒后,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运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下肢桥式运动(双、单桥)注意骨盆的平行,直至患者出现自主运动。②离床期:让患者逐步由半卧位到完全坐位,当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而不向患侧倾倒时,可让患者用健手从身体一侧向另一侧拿或放物体,并不断向外摆放,以增加坐位平衡的难度。从各个方向推拉患者,强化平衡反应。当患者坐位能保持30~45min时,进入立位训练,让患者站在平衡杠边,健侧上肢紧握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治疗师于患侧边给予帮助,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立位>30 min。起立困难者可逐步由高椅子到低椅子做起立训练,同时配合上肢的十指交叉上举、翻掌、腕屈/伸及手抓放等训练。③步行期:当患者坐位能保持平衡即可开始步行训练(老年人应尽早)。可先于平衡杠内步行,注意上肢的摆动相及骨盆的旋转,接着平地步行,实地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注意培养患者的精细活动能力,促使运动速度和协调性恢复正常。对照组采用神经科常规治疗,同时配合针灸。 1.3 评测方法 采用Lindmark运动康复评测法[2]。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每4周评测1次。3分为功能充分,0分为无功能,1~2分介于中间。所得数据通过秩和检验。
2 结果
73例患者经2个月的治疗后,肢体功能积分都有增加,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主动运动和快速运动变换能力比较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上肢 下肢 上肢 下肢 治疗组 对照组 69.41±16.83 71.30±15.21 40.48±8.72 41.36±7.52 91.28±13.74 82.43±12.62 58.98±7.48 51.22±6.56 P值 >0.05 >0.05 <0.01 <0.01
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有关其他指标2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其它功能恢复比较
组别 治 疗 前 治 疗 后 关节疼痛 关节活动度 姿势变换与行走 关节疼痛 关节活动度 姿势变换与行走 治疗组 对照组 23.72±4.72 24.18±6.93 56.49±9.12 58.74±10.01 10.21±3.14 11.06±2.98 30.16±3.32 25.98±6.18 87.46±13.47 73.90±14.21 19.42±4.22 16.78±3.34 P值 >0.05 >0.05 >0.05 <0.01 <0.01 <0.01
作者单位:刘亚玲 高天 韩志慧 内蒙锡盟医院神经内科(锡林浩特026000) 3 讨论
中枢性偏瘫的恢复几乎是定[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综合干预及远期疗效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卒中康复期心理障碍的类型及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