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jta法结合穴位治疗脑瘫150例 |
|
周定洪 万海玲 周末芝 柳丽瑰
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Vojta法[1]结合穴位治疗脑瘫患儿150例,取得满意疗效。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瘫患儿150例,男96例,女54例。年龄1~6岁。痉挛型92例,强直型8例,混合型33例,手足徐动型8例、肌张力低下型7例,共济失调型2例。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Vojta法结合穴位治疗,>1岁加用头针、体针。①Vojta法:时间10~15min。用反射性翻身(R-U)和反射性腹爬(R-K)这两种诱导疗法,根据患儿的反应情况适当调整手技。选用肘、膝、腕及踝的内侧等4个主诱发带,肩峰、肩胛内侧、肩胛下角、胸部、臀中肌等5个辅助诱发带[2]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诱导。在改善呼吸和内脏功能的同时,诱导体干移动(抬头→翻身→坐→爬→走)和四肢协调运动,达到抑制异常运动,诱导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3]。②穴位:采用山东乐陵市医疗器械厂生产的TC-ⅢA2电脑瘫痪治疗仪进行治疗。用法是将浸有活血通络中药1号方药汁的纱布或卫生纸敷于头部百会穴、上肢内关或外关穴、下肢足三里或阳陵泉穴、腰部肾俞穴,每日左右侧交替,通过治疗仪上的铜片导入微电流和红外线以刺激上述穴位,并将药物渗透皮肤;然后患儿先取仰卧位,上肢取肩髃、少海、内关等穴,下肢取四强、丰隆、三阴交等穴按摩,手法用拔络法和理筋法,同时活动肩、肘、腕、髋、膝及踝关节。再取俯卧位,下肢取环跳、曲泉,腰部 取肾俞等穴按摩,并捏脊3遍;对>1岁患儿加用针灸,患儿取坐位或俯卧位,针刺头部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听力障碍者加针刺晕听区,语言障碍者加针刺言语三区。体针针刺上肢外关、臂臑等穴,下肢足三里、阳陵泉等穴,腰部肾俞穴,治疗时间均为20min。治疗时根据不同类型、症状和瘫痪部位变换穴位,如上肢痉挛患者加按摩或针刺合谷、外关等穴;下肢痉挛患者加按摩或针刺解溪、涌泉等穴;手足徐动型加按摩膈俞、督俞;肌张力低下型加按摩或针刺大椎、腰俞等穴。 1.3 疗效评定标准 ①运动功能评定:包括大运动和协调、平衡功能。≤3岁的大运动是抬头、翻身、两腿上抬并交替伸展、坐、爬、站、蹲、起坐、走和协调动作(手-口、手-眼、手-口-眼、手-足、手-手、手-口-足、足-足)共10项;>3岁的大运动是跪→站、扶站、独站、独坐椅、扶走、独走、扶上下楼、独上下楼、弯腰拾物和平衡协调功能(坐姿、行走步态、单脚站立、手指功能)共10项,每项10分,2个年龄段各100分。治疗后提高20分为显效;提高10分为有效;10分以下为无效。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个人卫生、进食动作、更衣动作、排便动作、器具使用、认知交流动作、床上运动、移动动作、步行共9项,53小项,总分100分,治疗后提高20分,或从不会走→独走5 m为显效;治疗后提高10分,或从不会走→扶物行走5m为有效;<10分为无效。③其他参考指标: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张力、智力检测等。
2 结果
150例脑瘫患儿经过>1个月的治疗,结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32.45,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28.64,P<0.01。治疗后效果显著(附表)。
附表 150例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
年龄 (岁) 运动功能评价(%)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 有效 无效 ≤1 88 72(81.8) 15(17.1) 1(1.1) 70(79.5) 18(20.5) 0 ≤3 37 25(67.6) 7(18.9) 5(1.4) 21(56.8) 9(24.3) 7(18.9) ≤6 25 13(52.0) 3(12.0) 9(36.0) 11(44.0) 6(24.0) 8(32.0)
3 讨论 Vojta法是西德神经生理学博士创造的。它的治疗原理是通过压迫刺激主诱发带和辅助诱发带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的反射性运动,其中主诱发带刺激骨膜,辅助诱发带刺激骨膜和肌肉产生收缩和伸展,通过多次反复地刺激,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达到纠正异常姿势,诱导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4]。采用Vojta法与中医传统穴位疏通法结合治疗脑瘫,集中药、按摩、针炙为一体,既[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例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综合干预及远期疗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