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 |
|
脑某个部位的发育受到影响,产生了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但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对音乐的反应并没有受到损伤。Thaut[3]认为当孤独症患儿拒绝与人交往时,为他提供音乐聆听,吉他即兴伴奏或随音乐与治疗师身体的接触(手拉手跳舞,手拉手演奏乐器)等听觉刺激或触觉刺激可以使患儿产生对声音或其他人的意识。治疗师通过音乐模仿患儿的声音或对患儿的声音或活动给以音乐的配合都可以产生一些有趣的非语言交流,患儿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学会音乐的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当患儿的活动开始能够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的时候,患儿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意味着患儿开始产生最初的人际交往了,随着治疗的进行,这种人际关系就可以泛化到日常生活中,从而改善患儿的社会交往障碍。 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的语言训练也有其独到之处,Kanner认为语言障碍对孤独症患儿来说是一种质的全面的损害,他们或沉默不语,或自顾自的说话,或重复别人的话,总之无论有语言的或没有语言的都不会使用语言与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而且他们说话还缺乏声调变化,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Thaut认为语言的获得在儿童的社会交往和智力发育中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而孤独症患儿接受声音或运动的方式又比接受语言的方式要容易一些,他们认知单词或句子的旋律和节奏比认知他们实际的语义学含义也要容易些。Duerksen则认为音乐是一种信息的载体,语言可以通过音乐传递,通过音乐学习。患儿在改善语言障碍时使用音乐进行训练比直接的语言训练效果要好,因为音乐具有丰富的内容,一个简单旋律就具有高低、强弱、快慢、节奏、时值和音色的性质,本例大量应用歌曲演唱让患儿在音乐的情景中学习语言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和语气的强弱等。而音乐与语言又存在于大脑的不同部位,通过大脑不同部位代偿机制的作用,患儿在音乐的刺激下逐渐修复语言的功能。如果再保持音调不变只改变句子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患儿当时的活动内容或习惯的运动方式),让患儿模仿演唱那么患儿在熟悉的音乐情景中,通过口头的音乐模仿就可以加强对各个发声器官的意识和功能应用,同时学会许多常用的单词或句子,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将其用在现实生活中。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Vojta法结合穴位治疗脑瘫150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