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室晚电位及Q |
|
是A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重 要机制。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主要由于AMI后心肌缺血引起局部心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如有 效不应期、传导速度改变,使Q-T离散度增加,而Q-Td增加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匀增加,极易 产生折返激动[1];而晚电位是由于AMI后氧代谢的终末代谢产物(主要是氧自由基和 过 氧化物)堆积导致局部传导迂回缓慢产生不同的碎裂电活动,造成折返激动的条件[2] 。二者同时存在表明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性增加,更易形成折返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本结果表明,AMI组Q-Td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01),VLP阳性率较正常组增加,A MI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组与非事件组比较,Q-Td、VLP有显著性差异(P<0.005)。从 预测方面看,单项监测Q-Td的特异度、阳性预告值、阴性似然比、阳性似然比较高,VLP的敏 感度较高 ,而二者结合虽然敏感度下降,但其特异度、阳性预告值、阴性似然比及阳性似然比增加,与 国内文献报道相似[3]。
作者单位:王丛(014030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冯美云(014030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吴国霞(014030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吴从新.Q-T离散度临床意义.临床心电学杂志,1998,7(3):123~126 [2]Chamiec T,Cedro KH,Cremuzynski L,et al.Effects of antioxidant vitamins C and E on sin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me in actu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m J Cardiol,1996,77:237~241 [3]孟祥云,唐爱霞,董广新,等.Q-T间期离散度与心室晚电位相关性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 志,1997,13(3):162~163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中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运动应激血压的变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