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室晚电位及Q |
|
王丛 冯美云 吴国霞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心电学无创指标的监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观察心室晚电位(VLP)、Q-T间期离散度(Q-Td)两项在预测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 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98年1月至1999年1月住院的患者,经病史、心电图及酶学证实为 AMI共40例;并除外药物、电解质等影响及非窦性心律、房室阻滞;其中男24例,女16例,平 均年龄(54.9±10.8)岁;平均随诊(9.5±1.3)个月,期间猝死2例,室颤(VF )2例,持续室性心动过速(SUVT)5例。正常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3±10.9 )岁,经检查均排除心脏疾患。 1.2 心室晚电位分析 采用威克斯公司WLP-1800型晚电位仪检测,采用SI MSON方法,X、Y、Z正交导联进行记录叠加心搏150~250次,噪声<0.45μV,滤波频率40~ 250Hz。阳性标准:滤波后总QRS波时限>120ms,QRS终末40ms内均方根电压<20μV,QRS终末电 压小于40μV的时间>40ms,三项中有两项符合即为阳性。此检查在心肌梗死2周后完成。 1.3 Q-T间期测定及Q-T离散度计算 采用威克斯公司HBD-2A型心电多 域信息自动诊断仪于心肌梗死1周内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多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并 取其平均值,从不同导联中最大Q-T间期减去最小Q-T间期即为Q-Td。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 组的均值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的阳性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对照组与AMI患者Q-Td、VLP比较 梗死组Q-T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梗死组VLP阳性率较对照组高,结果见表1。
表1 梗死组与对照组Q-Td、VLP比较
组 别 例数 Q-Td(ms) VLP例数 AMI组 40 61.06±15.81 11 对照组 40 29.01±10.06 1 统计值 t=10.82 χ2=9.8 P值 <0.001 <0.005
2.2 AMI组随访中出现猝死2例,VF 2例,SUVT 5例,按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事 件(猝死、VF、SUVT)分为两组,结果见表2。 表2 梗死事件组与非事件组Q-Td、VLP比较
组 别 例数 Q-Td(ms) VLP例数 事件组 9 87.78±13.14 7 非事件组 31 59.79±12.86 4 统计值 t=5.722 χ2c=11.65 P值 <0.001 <0.005
2.3 猝死组中,Q-Td>100ms,VLP均阳性。 2.4 按Q-Td>80ms,VLP阳性采用系列试验方式对AMI后发生心律失常(猝死 、VF、SUVT)事件的预测,结果见表3。 表3 Q-Td、VLP对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
项 目 Se (%) Sp (%) +PV (%) -PV (%) CAR (%) +LR -LR 事件组 例数 非事件 组例数 Q-Td>80ms 66.7 90.3 66.67 90.3 85 6.890 0.37 6 3 VLP阳性 77.8 87.1 63.6 93.1 85 6.030 0.26 7 4 Q-Td+VLP 55.5 93.5 71.4 93.5 85 8.613 0.48 5 2
注:Se:敏感度;Sp:特异度;+PV:阳性预告值;-PV:阴性预告值;CAR:粗符合率,+LR:阳性似 然比;-LR:阴性似然比 3 讨 论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是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 明,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增大、心肌碎裂电位的产生[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中临床应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运动应激血压的变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