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中临床应用 |
|
袁德琴
我院自1996年3月至1999年9月,对30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Swan-Ganz导管进行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检查,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治疗,使心功能迅速改善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96年3月至1999年9月选择心力衰竭患者30例接受采用Swan-Gan z导管进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检查。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57岁。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Ⅲ~Ⅳ级;扩张性心肌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 冠心病7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30例患者均经常规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 1.2 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经皮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穿刺,床旁插入7F-4腔 Swan-Ganz漂浮导管,依次进入右房、右室及肺动脉。测定心率(HR)、血压(BP)、右心房压( RAP)、肺动脉平均压(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WP)及心排血量(CO),并计算心脏指数(CI)及 平均动脉压(MAP)。CO测量采用热稀释法测定3次,每次误差<10%,取其均值。各数值均由配套 的美国HPM1165A多功能插件式床旁监护仪直接显示,全自动记录打印。插入Swan-Ganz导管 后静卧30分钟开始测定以上指标,作为监测治疗前参数。然后根据情况选用各种药物治疗,于 用药后每间隔1~2小时重复测定以上各项指标,选择治疗后疗效最显著的参数值作为监测治 疗后参数。漂浮导管留置时间为48~72小时。 1.3 给药方法 治疗在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根据血流动力学监测 数据调整药物剂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开始5~10μg/min,或硝普钠开始10~15μg/min,每5 ~10分钟增加5~10μg,直至PWP降至18mmHg(1mmHg=0.133kPa),动脉收缩压较原水平降 低10%~15%,所用硝酸甘油最大有效剂量180μg/min,硝普钠最大剂量240μg/min。同时静脉 滴注多巴酚丁胺5~10μg/(kg*min),并适当加入利尿剂或洋地黄制剂。4例急性下壁、正后 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患者,均以适当地扩容治疗为主,并加用静滴多巴胺3~10μg/(kg. min)。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指标计量参数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并进行配对t检验。
2 结 果
2.1 30例患者中,29例在监测治疗12小时后心悸、气短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肝 脏缩小、水肿大部分或全部消退,24小时最迟48小时病情迅速好转并趋于稳定,1例死于心源 性休克。 2.2 血流动力学观察 见表1。
表1 监测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变化()
HR(次/min) MAP(mmHg) RAP(mmHg) PAP(mmHg) PW P(mmHg) CO(L/min) CI[L/(min.m2)] 治疗前 86.4±8.89 81.4±8.23 11.0±2.24 28.0±1.92 20. 5±1.48 3.37±0.49 2.42±0.89 治疗后 71.0±7.29 83.0±5.29 7.6±1.14 23.6±1.34 16.2±1.64 4.30±0.82 3.27±0.28 t值 4.24 0.52 4.3 5.95 6.23 3.15 2.93 P值 <0.01 >0.05 <0.01 <0.01 <0.01 <0.05 <0.05
表1显示监测治疗后HR、RAP、PAP、PWP明显下降,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C O、CI较监测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差别有显著性。 3 讨 论
采用Swan-Ganz导管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目的在于[1]:①早期发现患者的 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心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时,在症状、体征、X线等一系列检查手段中,血流 动力学是出现最早的,也是恢复最早的。经常有些亚临床的心衰未被医生发现而被漂浮导管 证实,若能及时处理可避免出现严重的问题。②[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U波倒置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室晚电位及Q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