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波倒置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
|
孙鸣
U波倒置(NU)是临床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图形,随着心电技术和介入性心脏病学 的发展,NU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意义逐渐受到临床的关注。本文分析了42例冠心病NU患者,经 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并与无NU的冠心病组对照,旨在探讨NU在冠心病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 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1996年9月至1998年8月临床明确诊断为冠心病(WHO标准)且经DC G监测的79例患者,按其体表心电图是否有NU分为两组。A组(有NU)42例,男29例,女13例,平均 年龄61.4岁;B组(无NU)37例,男28例,女9例,平均年龄56.6岁。以上患者除外高血压 、左室高负荷疾患。 1.2 NU的测量 于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V3~V5)基线平稳时测量U波 的起点及深度,倒置U波在T波后0.02~0.04s,宽度在0.15~0.32s之间,极 性与T波相反,不与终末T波和P波融合。 1.3 监测仪器 采用日本产6511型心电图记录仪做连续12导联记录以测量 倒置U波。另使用国产DZS-30型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观察24小时ST-T改变,计算出每例总心 肌缺血时间,并统计每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 A组42例,经24小时DCG监测到ST-T改变者38例,B组37例,监测到ST-T改变者2 7例(χ2=4.13,P<0.05),有NU组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NU组。 2.2 在有ST-T改变者中,24小时累计缺血时间在30分钟以内及30~60分钟 之间者,A、B两组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而总缺血时间超过60分钟者,A组显著多于B 组(χ2=4.29,P<0.05),提示A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高于B组(见表1)。 2.3 DCG监测显示合并一项以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A组为76.2%(32/42 ),B组为62.2%(23/37),其中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Ⅱ~Ⅴ级的发生率,A组为59.5%( 25/42),B组为35.1%(13/37),有显著性差异(χ2=4.69,P<0.05)。
表1 两组24小时累计心肌缺血时间比较[例(%)]
组别 例数 累计24小时缺血时间 <30min 30~60min >60min A组 38 5(13.2) 15(39.5) 18(47.4) B组 27 8(29.6) 13(48.1) 6(22.2) χ2值 2.68 0.48 4.29 P值 >0.05 >0.05 <0.05
3 讨 论 正常U环的主要向量与正常T环最大向量的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在心电图T波直立的导 联上U波倒置属异常。研究发现200例NU的病例中,197例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1]。 近年来的研究还表明,NU与缺血性心脏病密切相关,Gerson等首先报告静息心电图上NU可作为 冠状动脉或左主干狭窄的标志[2],陈贞汉等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3]。本 文结果显示:冠心病合并NU组,经24小时监测到有心肌缺血发作者显著高于无NU组。这表明,N U的出现不仅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同时预示着近期心肌缺血的发作。此外,从本文统计的总 心肌缺血时间来看,24小时内总缺血时间>60分钟者,NU组显著多于非NU组。已有研究证实,总 心肌缺血时间≥60分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性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3及11. 6[4]。因此NU不仅能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还可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预后判断。 本文观察还显示,NU组合并一项以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无NU组高,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 Ⅱ~Ⅴ级的发生率NU组显著高于无NU组。此结果与文献报道的严重室性期前收缩在NU时的发 生率高于U波不倒置时的结果相一致[1]。提示出现NU者,心功能较差,更易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上述研究表明,在除外高血压及左室负荷增高疾患时,NU不仅可协助冠心病诊断,同时对于 提示近期心肌缺血发作及其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单位:孙鸣(210093 南京大学医院)
参考文献
[1]陈义汉,赵红.U波倒置在心肌梗死中的意义.心电学杂志,1994,13(2[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高海拔地区38例小儿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中临床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