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床旁紧急临时起搏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作用 |
|
张荣华 黄新平 陈芳 洪云飞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急危重症,病死率很高,随着溶栓疗法和经皮冠状动 脉腔内成形术(PTCA)等介入治疗的开展,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其严重的心律紊乱,常使患者在 尚未得到这些治疗之前就死亡。其中急性下壁、广泛前壁梗死合并的严重窦缓、窦性停搏和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过缓性心律失常是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自1998年1月至1999年9月应用气囊漂浮导管电极行床旁紧急临时起搏,成功抢救了19例此类患者。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AMI患者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45~67岁;其中下壁梗死12例,广 泛前壁梗死7例;严重窦缓3例,窦性停搏6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0例;心室率均在30~40次/mi n;均有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四肢湿冷等表现。 1.2 方法与结果 以左锁骨中点下1~2cm为穿刺点作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置入6F静脉鞘,检查气囊充气良好无漏气、排气后沿静脉鞘置入气囊电极,静脉鞘及气囊电极 均为美国USCI公司产品,电极送入15cm后气囊注入CO2气体1ml,并将电极与临时起搏器连接 ,设定VVI起搏方式,电压5V,频率70次/min,缓慢推送导管,并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上有无起搏 心搏。一般在导管送入30~40cm后均能成功起搏。观察感知,起搏正常后即排空气囊,缝扎固 定导管,局部沙袋压迫4小时。19例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均经溶栓治疗,局部无出血,手术时间均 在5~10分钟。其中14例患者于72小时后恢复窦性心律,传导阻滞改善,则撤除电极;另5例患 者在2周后置入永久起搏器。
2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大面积心肌坏死是导致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恶化的基础,如并 发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如窦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则使血压进一步降低,冠脉灌流锐减,梗 死面积扩大,而招致严重后果。而床旁气囊电极导管漂入右室紧急起搏,维持了心室率,阻止了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恶化,为进一步治疗创造了条件,克服了以往使用阿托品、异丙基肾上 腺素等疗效不确切,且易致室速和室颤的缺点。我们的经验一是对于此类患者必须在其血压 严重下降之前,争分夺秒地行临时起搏,否则,一旦出现严重低血压且对升压药无反应时,一方 面导管难以漂到右室,另一方面即使起搏成功,由于已有大量心肌坏死,也难挽救其生命。二 是临时起搏所致创口不会导致溶栓及应用肝素后的出血,是安全的。
作者单位:张荣华(650021昆明 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 黄新平(650021昆明 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 陈芳(650021昆明 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 洪云飞(650021昆明 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血管意外并发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2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耳剑距在食管心电图记录中的价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