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0.09 0.41± 0.66 0.40±0.08
t值 0.243 3.740 1.028 2.304 0.679 1.875
P值 >0.05 <0.01 >0.05 <0.05 >0.05 <0.05
组 别 纤维蛋白原(g/L) 甘油三酯(mmol/L)治疗前 胆固醇(mm ol/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43±0.30 3.12±0.35** 1.78±0.46 1.65±0.36* 5.86±0.61 4.39±0.42*
对照组 4.33±0.35 4.32±0.09 1.77±0.84 1.74±0.66 5.44± 1.07 5.34±0.32
t值 1.014 4.038 0.827 2.087 0.416 2.386
P值 >0.05 <0.01 >0.05 <0.05 >0.05 <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3 讨 论

  近年来,由于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镜及冠状动脉内超声等技术的开展,对不稳定心绞 痛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可能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合并某些急性因素如冠状 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等使冠状动脉狭窄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但未完 全闭塞,导致了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状态。内皮的功能状态和血小板对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 冠脉痉挛一方面使松软的粥样斑块破裂,引起斑块下出血,另一方面可导致血小板聚集,血小 板破裂,释放血栓素A2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形成血小板性血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纤维素 样血栓,此血栓可因血流冲击而破裂,形成远端心肌小动脉内栓塞而引起心肌缺血及小灶坏死 。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心绞痛预后差,住院病死率3%~5%,发生心肌梗死者8%~10%, 第1年病死率8%,对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能否得到及时诊断并合理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 素[2]。
  经验表明,一方面肝素有促进血栓溶解,防止血管闭塞的作用;另一方面,肝素可能增加并出 血并发症。这主要在于其对血小板的影响,肝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因其影响血小板因子4( PF4)可导致 血小板减少。应用普通肝素,老年人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尤其是脑出血发生率。低 分子肝素钙是首创的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形成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在体外其具 有明显抗凝血因子Xa活性,而只具有轻微抗凝作用。给予治疗量低分子肝素钙具有快速和持 续抗血栓 形成作用,且因其与PF4作用弱,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微血管通透性,出血副作用小 [3]。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后其临床疗效,血脂、血流变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该药为抗凝血酶,活化纤维蛋白酶原前活化因子,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降低血液粘稠度及血脂。
  一组多中心研究表明[4],低分子肝素不仅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肺动脉栓塞 并发症,缩小已形成的血栓或栓塞的体积,而且局部痉挛、血肿、皮下出血、高脂血症、丙氨 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减少,而未发现抗凝血酶Ⅲ减少及血小板减少,低分 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降低病死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5]。
  我们认为低分子肝素产品有多种,其抗凝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治疗作用及安全性等均存 在一定差异,在不同患者体内代谢及疗效也有所不同,而低分子肝素钙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使 用方便,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较理想药物。

作者单位:张学功(102400 北京房山区第一医院心内科)
     彭雪梅(102400 北京房山区第一医院心内科)
     安永为(102400 北京房山区第一医院心内科)

参考文献

[1]平盛生炎.不稳定心绞痛分类法的必要性.日本医学介绍,1994,15(5):193
[2]沈玉祥,黄正文编著.心血管疾病诊断现状及进展.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3.131
[3]Rizir DG,Healy S,Margulis A,et al.A new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for h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粘附分子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抑制胃癌转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伴低分子量蛋白尿的高钙尿症
    一个三姐妹同患P450c 17 缺陷家系的分
    地塞米松对HUVEC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
    RNA DNA嵌合分子介导的高效基因修复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和死亡信号的传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 欧美分子标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对利福平耐
    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 从分子到临床
    利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深化对肾脏
    重庆地区HG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