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
|
张学功 彭雪梅 安永为
不稳定心绞痛是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对象,约有10%的不稳定心绞痛可发展为 急性心肌梗死,约50%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由不稳定心绞痛发展而来[1]。因此,对不 稳定心绞痛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我科1998~1999年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速避凝 )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很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凡符合下列标准的病例随机进入本研究:①符合WHO不稳定心绞痛 的诊断标准;②无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和心电图改变;③无出血倾向。共38例。分为观察组22 例,男18例,女4例,年龄平均61.9岁,其中恶化心绞痛16例,变异心绞痛2例,初发心绞痛4 例。对照组16例,男14例,女2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恶化心绞痛13例,自发心绞痛3例,两组年 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低分子肝素钙(杭州民生制药厂生产批号:990700 9)0.3ml(7 500U),皮下注射,1日2次,共3天后,改为1日1次,用4天,共用7天。两组同时应 用常规治疗:卧 床休息,吸氧,硝酸甘油1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日1次,共7天,口服长效心痛定40mg/d, 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加用合心爽90mg/d,非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加用倍他 乐克50mg/d。 1.3 观察项目 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时间、及心电 图、血脂及血流变的变化。
1.4 疗效判定
1.4.1 临床疗效判定 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用 药前减少≥80%;有效:减少≥50%,<80%;无效:减少<50%,心绞痛发作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 。 1.4.2 心电图疗效判定 显效: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段恢复>0.1m V或ST段恢复正常;有效:ST段恢复0.05~0.1mV或主导联T波变浅50%以上;无效:静息 心电图与治疗前相同;加重:静息心电图较治疗前下降0.05mV或T波倒置加深50%以上或由 直立变为倒置。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 的t检验,自身对比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 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及缓解时间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 见表1。观察组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 <0.01)。 2.2 血流变及血脂变化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全血粘稠度、血浆粘稠 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两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显著(P<0.05~0.01)。观察组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全血粘稠度与 纤维蛋白原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 性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项目 组 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加重 总有效率 % u值 P值 例(%) 例(%) 例(%) 例(%) 心绞痛 观察组 22 15(18.2) 5(21.9) 2(9.9) 0(0) 90.1 3.154 <0.01 对照组 16 7(43.7) 4(24.9) 2(12.5) 3(18.9) 68.6 心电图 观察组 22 11(50.0) 8(36. 3) 3(13.7) 0(0) 86.3 2.658 <0.01 对照组 16 4(24.9) 6(37.5) 5(30.9) 1(6.7) 62.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血脂对比
组 别 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 血细胞比容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83±0.91 4.07±0.11** 1.79±0.21 1.28±0.34* 0.48±0.29 0.35±0.21* 对照组 5.77±0.64 5.68±0.62 1.77±0.34 1.82[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氟伐他汀对冠心病心绞痛缓解率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37例桐油集体中毒临床分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