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栓通联合小剂量肝素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疗效观察 |
|
贺彩果 孙玉芝 吴迪
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常见和致残性并发症之一,其病理基础与周围血管病、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关系密切,而周围神经病变与营养神经的血管病变致供血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是治疗的关键。我院内分泌科采用脉栓通联合肝素治疗周围血管病变,其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根据WHO诊断标准,选择1997~1999年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明确合并周围血管病变的患者49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年龄37~70岁,平均(54.6±5.8)岁,病程0.5~20年,平均病程(8.6±6.2)年,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者40例,应用胰岛素治疗者9例。 1.2 方法 1.2.1 采用美国生产的SEQUOIA-512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双下肢动脉管径、血流量及管壁情况做为诊断依据和疗效观察指标,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专科医师单人操作,固定检测体位、部位和角度。 1.2.2 治疗方法 应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左右,三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9~11mmol/L;在此基础上应用意大利宝利华大药厂生产的脉栓通(VEDRIN)600mg+生理盐水500ml,3小时静脉滴注完;每日1次。同时应用安徽省马鞍山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肝素7500U+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1次,1疗程15天。治疗期间每周检测出凝血时间1次,全部患者不使用其他扩血管药物。治疗前后行双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1.2.3 统计方法 应用SAD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如为正态性分布测定值应用均数表示,并应用配对t检验;如为偏态分布测定值应用中位数表示,同时应用配对资料的秩和检验。
2 结 果
治疗前后双下肢动脉各段管径,血流量见表1、表2。从表中可见:股动脉、动脉、足背动脉治疗后管径和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1)。出血时间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凝血时间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临床观察全部患者均无出血现象。
表1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情况治疗前后比较
部位 例数 分组 管径(cm) 血流量(ml/min) 股动脉 28 治疗前 0.49 320.7±141.9 治疗后 0.55* 432.4±123.6* (u=3.46) (t=3.10) 动脉 36 治疗前 0.42 178.5±100.5 治疗后 0.49* 276.2±135.5* (u=4.93) (t=2.96) 足背动脉 49 治疗前 0.18 18.2±12.2 治疗后 0.26* 35.2±19.3* (u=5.67) (t=24)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0.01;管径的测定值以中位数表示,配对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血流量测定值以表示,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 表2 出凝血时间治疗前后比较()
项 别 出血时间(min) 凝血时间(玻片法)(min) 治疗前 2.0±0.8 2.6±0.5
治疗后 2.4±0.6 4.5±0.4 t值 0.6 2.37 P值 >0.05 <0.05
3 讨 论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周围血管病变,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血管壁增厚变硬和失去弹性,管腔狭窄、血流减慢使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由于神经滋养血管发生上述改变,导致神经缺血性病变,使神经内膜缺血缺氧,乳酸含量增加,引起多发性对称性神经纤维髓鞘变性,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1]。动脉供血不足时更容易在足底部或骨突出部位形成压迫性缺血性坏死,如果发生快速发展的动脉闭塞,可引起快速发展的肢体干性坏疽。 脉栓通是一种非一般血管扩张剂,它具有增加心脏功能消除血管痉挛,打开毛细血管促进侧支循环网络的建立,减少血管末梢阻力,增加氧气在组织中的作用[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 型前胶原羧基端肽的变化及黄芪对其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参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