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
|
围组织,而不在病灶本身。 另外, 用火鸡疱疹病毒 ( turkeyherpesvirus,HVT)对来亨鸡进行预防接种后发现,接种过HVT的来亨鸡因MDV感 染而诱发的AS的发生率较未接种者明显降低, 从另一方面说明了MDV感染是AS形成的直接原因。 3.2 免疫学研究 1983年,Melnick[5] 首次报道在人类动脉平 滑肌细胞中检测到HCMV抗原,他们将 132名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活检标本(126 个来自颈动脉粥样斑块,6 个来自无粥样硬化表 现的主动脉)进行细胞培养,阳性者再行免疫荧光试验,结果发现 25 %以上的平滑肌细胞 内含有 HCMV抗原,从而提出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可能是HCMV的一个潜伏场所。在另一项研究 中,Melnick 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周边组织HCMV抗原的检出率(52%)明显高于病灶本身 (27%),与Fabricant 的研究一致,表明HCMV感染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启动因素。 1987年,Adam等[6]研究了AS患者HCMV的感染情况,发现AS患者血清HCMV抗体阳 性率(90%) 高于对照组(74%), 而且有更多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抗体滴度(57%vs 26%),因此提出由于HCMV 的周期性或持续性激活而刺激抗体产生,损伤内皮细胞,进而 导致AS形成。Nieto等[7]通过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者进行研究,发现HCM V 抗 体滴度与动脉增厚的程度有密切联系。Blum等[8]发现,HCMV抗体阳性的冠心病患 者,抗体滴度高者比抗体滴度低者更多见,而抗体滴度高者在球囊扩张术后也更易于发生再 狭窄,表明HCMV感染所致的慢性免疫反应在AS的形成和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3.3 分子生物学研究 分子生物学研究为HCMV感染与AS的关系提供了更直 接、可靠的证据。1983年,Benditt等[9]建立了检测动脉组织中HSV(herpessimpl ex virus)、HCMV和EBV(Epstein-Barr virus)核酸序列的原位杂交技术,虽然他们并未检 测到HCMV-DNA,但事隔4年之后,Pe trie等[10]用这一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检测到了HCMV核酸序列, 并且在HCM V抗原阴性的细胞中也可检测到HCMV-DNA,表明了这一技术对检测受感染细胞是有益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PCR 技术因其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得到广泛应用。Hendrix [11]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斑点杂交技术和PCR技术研究了两组病例, 一组为因动脉粥 样硬化而施行血管手术的患者(平均年龄66岁),另一组为非因动脉粥样硬化而死亡的患者 ( 平均年龄69岁) , 发现HCM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原位杂交技术43.2% vs 77%(P <0.24)、斑点杂交技术25% vs 22%(P<0.479)、PCR技术90% vs 53%( P=0.001),提示PCR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该研究还发现,应用斑点杂交技术和P CR技术可检测到HCMV的即刻早期基因(IE)和晚 期基因(LA),原位杂交技术可检测IEmRNA,而没有发现LAmRNA,检测到的DNA均位于平滑肌 细胞中,说明HCMV完整地潜伏于动脉壁平滑肌细胞中,并推测潜伏病毒的重新激活不断导 致局部炎症反应,在其他危险因素的参与下,可能引起血栓形成。此后,Hendrix[12 ]还检测了HCMV血清学阳性患者不同部位动脉组织的HCMV-DNA,发现HCMV核酸位于动脉 中膜平滑肌细胞内, 在各个部位血管中分布一样,Melnick[13]利用更为敏感的E2 (immedi ate early genome)作引物,检测转化基因mtr2(transforming mtr2 region),也得出了 相同的结论,进一步证实HCMV潜伏于动脉系统的平滑肌细胞中。舒先红等[14]利用 PCR技 术检测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脉组织中的HCMV-DNA,阳性率为63.2%,明显高于 正常对照组的14.3 %,为研究HCMV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小板糖蛋白 b a阻断剂在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机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