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
|
陈跃峰 杜心清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为疱疹病毒科β属的双链DNA病毒,在自 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宿主范围狭窄, 有种的特异性,即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 ovirus,HCMV )只能感染人,HCMV感染常呈隐性,多数可长期带毒成为潜伏感染,潜伏部 位常在唾液腺、乳腺、肾脏和白细胞中,在孕妇、胎儿、新生儿、接受器官移植或应用免疫 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HCMV感染常引起较 高的死亡率和严重的疾病。新近研究表明,HCMV感染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将就这方面的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
HCMV是全世界不同种族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病原体,约1%的新生儿中,可发生先 天性HCMV感染,但多数是在出生后感染,初次感染多在2岁以下,成人60%~90%已有HCMV抗 体,其感染率随年龄、 种族、社会经济状况、性行为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在美国10%~15 %的青少年体内有HCMV抗体存在,至35岁时比例上升到50%以上,而超过65岁的老年人70% 以上体内存在HCMV抗体。Natali等[1]调查了意大利帕尔马市19 043人中,HCM V的感染率为71.8%,年龄别感染率在2岁小儿为28%,在45~54岁的中老年人中则上 升到95.7%。罗兵等[2]调查了青岛市195名入托儿童和91名未入托儿童,发现 HCMV 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45.6%和23.1%,多数儿童在1~2岁感染HCMV。对沈阳 、上海、武汉三城市孕妇的一项调查中发现HCMV感染率为88.93%, 三城市分别为96 .74%、91.42%和79.53%[3]。 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成年人中,HCM V的血清流行率约为40%,而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群中,其流行率高达近100%。 HCMV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口口传播,口手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通过输血或 器官移植传播 。特异性的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血清中抗HCMV抗体检测,HCMV抗原检测以及应用核酸杂 交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标本中的HCMV-DNA,PCR因其特异、快速、简便和敏感等 优点而倍受青睐。
2 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部分,是冠心病主要的病理过程。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损伤反应学说是近年来公认的发 病机制之一,即AS病变始于内皮细胞损伤,致使内膜通透性增加,损伤细胞表面常见血小板 粘附、聚集融合或分解,少量血浆脂质向内皮下浸润,周围出现单核细胞,中膜平滑肌细胞 增生并进入内膜,同时间质蛋白聚糖、纤维素及各种活性物质也增多,增生的单核细胞及平 滑肌细胞在内皮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样细胞,随着脂质入侵增多,泡沫样细胞也增多,并发 生肿胀、崩解,使细胞外脂质增多,形成脂点、脂纹,并逐渐发展形成黄色的粥样斑块,动 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本身暗示早期可能有感染因素的参与。
3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冠心病的关系
3.1 动物实验研究 从5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注意到禽类疱疹病毒(Marek s disease herpesvirus, MDV)与鸡 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978年,Fabricant[4]首先用MDV在 正常及高胆固醇血症的无特殊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的来亨鸡(Leghorn c hickens) 体内成功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在存活的小鸡中,感染MDV的22 只小鸡(低胆固醇 饮食)有3只在冠状动脉、主动脉及它们的主要分支内出现肉眼可见的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18只额外补充胆固醇的小鸡则有4只出现类似病变,而47只无MDV感染的小鸡无论是低 胆固醇饮食(24只)还是高胆固醇饮食(23只),没有一只出现类似病变,显微镜下,所有 MDV感染的小鸡均可见到粥样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腹腔和胃的动脉、肠 系膜动脉,而未感染MDV 的小鸡除了在主动脉远端外几乎见不到病灶。所形成的粥样斑块以 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和脂肪增多为特点,与人类AS的病理改变极为相似。Fabrican t还发现,在MDV感染的鸡体内,MDV抗原(VIA )仅出现于病变初期血管中膜的平滑肌细胞 内,AS形成后,VIA也仅出现于斑块周[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小板糖蛋白 b a阻断剂在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机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