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
|
曲所测得的角度。 2.1.2 标准:康复训练前后比较,有效:Brunnstrom级,上肢、下肢、手指至少两个部位上升2个阶段以上;Ashworth痉挛级下降1级以上;肌力增加2级以上;关节活动度增加45°以上;步态异常明显改善。治愈:Brunnstrom级至少两个部位恢复至5级,痉挛级降至1级,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关节活动度135°以上,步态接近正常。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 2.2 结果 偏瘫患者10例,治疗前:Brunnstrom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治疗后:Brunnstrom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4例;Ⅴ级3例。 关节固定患者4例,治疗前:关节活动度0°~45° 2例;46°~90°2例。治疗后关节活动度4例均达136°~180°。见附表。
附表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疗 程(天) 神经科(20例) (偏瘫、脑瘫、足下垂) 骨科(4例) (关节挛缩、固定) 有效 治愈 无效 有效 治愈 无效 1~7 0 0 1 0 0 0 8~14 1 0 0 0 2 0 15~30 2 1 1 0 2 0 31~60 5 2 0 0 0 0 61~90 3 4 0 0 0 0 合 计 11 7 2 0 4 0
3 讨论 3.1 掌握儿童特点,调节患儿心理 将娱乐活动与康复训练融为一体是小儿康复训练成功的关键。小儿天性活泼爱动,由于疾病和损伤使身心受到各种障碍,变得孤独、自卑、烦躁、郁闷,对运动恐惧和畏难。训练过程中极不合作,使训练无法进行。我们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和爱嬉戏玩耍的特性,通过讲故事、看卡通画以及治疗性的游戏活动,播放儿童歌曲,使哭闹的患儿安静下来,呆滞的患儿变得活泼起来,在快乐的情绪中,按制定的方案运动起来。这样才能使患儿在享受正常儿童欢乐中得到全面康复。 3.2 注重功能训练,教会日常生活技巧 在娱乐活动中进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让患儿完成翻身、搭桥、做体操,继而拍手、踢腿、跳跃、转身等动作,以及行走、穿衣、进餐等日常生活自理动作。患儿对事物兴趣时间短,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目的是诱发患儿的主动运动,增强四肢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完成进餐动作,在坐位达到动态平衡后,需要肩、肘、腕的稳定性,手的抓握及协调、准确性,能完成前臂的旋前、旋后动作。因此,在训练中,让患儿之间或患儿与治疗师之间比赛套圈,拔插大、中、小号木钉及铁钉;手掌手背交替击鼓,逐渐开始过渡到一手握勺演示吃饭动作,反复进行。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型脑瘫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多轴膝关节假肢稳定性的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