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社区康复体育前景展望 |
|
金 宁1
1994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关于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明确地指出了今后社区康复发展的方向。 我国残疾人事业“八五”和“九五”计划纲要也将社区康复列入其配套实施方案。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在我国兴起了群众性的健身热潮,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国家体委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会议。最近由国家科委批准的旨在满足居民健康需要的医疗保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社区卫生与健康促进》示范工程也已启动。这些都表明我国准备以社区作为重点将康复工作、体育工作、卫生保健纳入日常工作轨道。 康复体育治疗早在40年代末就在国外兴起,并且带动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开展。康复体育治疗就是残疾人通过体育项目及娱乐项目的训练,使他们身体机能得到提高,同时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并且在促进人际交流、回归社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国际上认为残疾人通过康复体育训练可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挖掘个人潜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融入社会。许多国家早已开展了残疾人的康复体育训练,并将社区的康复体育活动作为重点。 我国虽然已经开展康复体育训练,但普及程度还不够。社区开展康复体育可以将社区的康复、体育、卫生保健等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目前我国在社区开展康复体育时机已经成熟,但如何才能开展好,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我国残疾人和康复工作概况 1987年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听力语言、智力、肢体、视力及精神病五大类残疾人约有51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目前,我国约有各类残疾人6000万人。面对残疾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的康复工作将远远地落后于需求。 目前,我国大多数残疾人尚未受过康复训练。在各种康复形式中,社区康复就近就地,经济适用。指导、帮助残疾人在家庭和基层社区进行康复训练,适应我国残疾人数量大、分布广、经济条件有限的状况,是我国社会结构的优势,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2 社区康复体育对于残疾人的重要性 2.1 克服自身障碍,提高适应生活能力 中国的大多数残疾人没有受过康复训练,所以他们不知怎样进行康复训练,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困难。通过康复体育训练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残存的潜能,改善其参与日常生活的能力。 2.2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残疾人由于身体活动受限,所以比健常人身体活动少得多。这样就会造成身体各部机能低下,给残疾的身体又增添新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如果在社区经常参加康复体育训练会使他们的体质得到改善,增强免疫力,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2.3 提高残疾人各项运动素质 发展对本人最适合的肌肉力量和耐久力(局部的);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持久力;在康复体育训练中通过各种运动的练习,可以改善动作的协调性;在各种球类的训练中,身体的灵活性、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某些项目的训练会使他们的立位、坐位平衡能力得到改善;经过体操等项目的训练后,身体的柔韧性可以得到提高,身体的活动范围就会随之扩大。 2.4 改善心理状态,促进融入社会 残疾人由于有残疾,外出行动不方便,或者由于有身体残疾而羞于见人。时间长了就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与隔离,形成孤独、封闭、消极的状态。这给他们融入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如果在社区内经常进行康复教育,可以增加残疾人间的交流,以及健常人与残疾人间的交流,使他们的封闭的心扉打开,心情变得轻松、愉快,愿意与他人交往。还可以使社区内的居民理解、关心他们。 2.5 体现机会均等,提高生活质量 要将机会均等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根本目标。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纲要》在全国都已开展起来,为数不少的残疾人是公民的一部分,有权力、更有必要参加。康复体育具有主动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可以使残疾人享受运动的乐趣,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3 因地制宜开展易行、经济、有效的训练 中国由于地域广阔,而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内容的社区康复体育活动。如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可以开展体育设施、器材要求较高的康复体育活动。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不要因为没有较好的条件而束手无策。可以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制造训练器材开展简单易行的康复体育项目,同样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适于[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三级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若干因素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