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传统医学康复 |
|
白翠英1 张玉梅1 冯克云1
多年来,在脑卒中的研究上,主要集中于发病后的抢救、维持生命,减少死亡,特别是在我国,因有限的医院床位与脑血管疾病的多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病人不得不在病后几周之内,在偏瘫、失语还没恢复之际就出院,医生们也很少指导家属或周围的人在急性期过后,如何能使患者的功能障碍尽快排除,使患者减少残疾,重获正常生活。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康复有了一定的认识,恰当的康复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于是,脑卒中的现代临床康复治疗在一些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原则,指导康复工作,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传统医学康复方法,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康复医学之路。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恢复瘫痪肢体,以利于生活自理。常见的康复疗法有以下几种:
1 情志调节 调畅病人的情志,使其情绪乐观和稳定。保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树立坚强的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疾病,同时也要克服厌世或焦虑急躁的情绪。此类病人平素脾气暴躁,容易发怒。病后肢体偏废不用。所欲而不能,更容易发怒急躁、暴怒伤肝、肝阳上亢,易致病情加重或再发。对此类患者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接近、多安慰,护理时不急躁不厌烦,劝其静下心来耐心养病,否则欲速则不达。 有些患者,尤其是经济条件差者,常因自己肢体偏废不用,且本病又耗资颇多,担心万一病治不好,又花很多钱,自己成了废人,又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容易悲伤郁闷。对此类病人要多开导,多安慰,可多听些欢乐的音乐,转移其注意力,尽可能使其情绪乐观,保持情绪平稳,切不可有大的波动,以免加重病情。
2 饮食调节 中风患者饮食以清淡为宜,应多吃蔬菜、水果及豆类,尤其是富有纤维类,青菜,保持大便通畅;少吃动物脂肪;急性期可用绿豆汤,大米山楂汤、莲子汤、豆浆、炒米粥、藕粉、果汁等。果汁可根据季节用西瓜汁、甘蔗汁、梨汁、荸荠汁等调配。蔬菜以白菜、菠菜、芹菜、冬瓜甘寒为主进行调配。 恢复期可选用稀饭和米粥、绿豆米粥、赤豆苡仁粥、荷叶粥等。面片、面汤、饺子、包子或馄饨亦可。要注意荤素搭配,使动植物的蛋白质成份互相补偿,预防因长期低蛋白饮食造成的记忆力减退、无力,抵抗力降低,水肿、贫血等症状。饮食次数最好是少食多餐,每日4餐。合理科学地安排患者的进餐次数及成份,可以促进康复。
3 药物内服 总以补益扶正、平肝熄风、活血通络、祛风豁痰为原则。根据病情辨证分型: 3.1 风痰阻络 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地龙、僵蚕、竹沥、半夏、白附子、全蝎、红花、川芎、甘草。 3.2 气虚血瘀型 宜补气化瘀通络。 方药:黄芪、当归、鸡血藤、桃花、红花、川
芎、地龙、木瓜、赤芍、甘草。 3.3 肝肾阴虚型 宜补肾化痰。 方药:生地、山药、石斛、麦冬、五味子、远志、石菖蒲、茯神、狗脊、川芎、红花、郁金、甘草。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或番泻叶泡水代茶。
4 药物外治 以活血通络舒筋等药物为主,如木瓜、鸡血藤、伸筋草、艾叶、红花、川芎等。将药物水煎后,把药液倒入浴盆内先薰后洗,瘫痪肢体的关节,洗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5 针灸 是临床较多使用的一种康复方法,对促进肢体的康复很有帮助。出血性的待病情和血压稳定后开始,缺血性所致者应及早进行。 5.1 体针疗法 以足手阳明经穴为主,上肢取肩、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解溪,吞咽困难者加廉泉,语言不利加舌三针,口眼歪斜者加地仓、颊车、下关等穴。可配合电针,患侧与健侧可交替取用。每次30min,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可休息3~5天,再继续下一疗程。 5.2 头皮针方法 取瘫痪肢体对侧头皮的运动区,每次捻转240次,捻转1min左右,患者肢体自觉有热麻感。5min后再捻转3min左右,15min后取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6 功能锻炼 偏瘫病人恢复程度如何,与急性期的康复和机能训练关系密切。急性期的康复包括预防感染、预防瘫痪肢体和关节挛缩变形、预防褥疮等。所以[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脊髓前半切综合征1例报道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三级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若干因素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