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脊髓前半切综合征1例报道 |
|
膀胱而保持大膀胱,减少残余尿量,减少尿略感染,采取间歇性导尿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患者入科后进行间歇性导尿20天后,残余尿量由原来的350ml降至50ml,后增至5ml,达到了平衡膀胱的要求。 对于脊髓前半切综合征恢复期患者,除适当应用药物外,应以运动训练为主。首先应注意体力恢复,患者长期卧床体力下降是必然的,体力恢复训练目的是为今后运动训练打好体能基础。基本动作训练中应包括垫上或床上的基本动作、轮椅或拐杖的基本操作。应用动作训练应强调实用性,包括床到轮椅、轮椅到厕所,以及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本例患者脊髓损伤平面在T12,经过治疗后各项评分明显提高。另外,康复目标的设立应参照脊髓损伤标准。根据该患者脊髓损害的平面及双下肢的肌力的情况,此病人康复目标定在:家庭功能性步行。另外肌力增强训练应包括双上肢和双下肢,贯穿整个康复治疗的始终,尤其以双下肢近端肌力训练为重点。 患者经过近3个月的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持拐步行,各康复专科检查都有明显改善,虽然脊髓损伤平面仍在T12,ASIA脊髓损伤评分未见明显上升,但Barthel、FIM评分均明显提高,由此我们认为患者通过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后可促进患者功能改善和恢复。
4 参考文献 1 沈鼎烈等主编.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456~468. 2 南登昆等主编.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32~235. 3 励建安.制动对机体的影响.康复医学论坛,1996,11(1):23 ~25.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风康复医疗有效吗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传统医学康复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