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康复医疗有效吗 |
|
高 谦1
过去数十年,围绕着中风康复疗效问题,存在许多不肯定的意见。1989年,Reding〔1〕认为:评价中风康复疗效的最得力的工具是支具及辅助器械,如偏瘫病人不能步行,教给病人使用拐杖,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效,去掉拐杖就可证明。类似的治疗方法的评定,根本不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但如运动疗法(physiotherapy,PT)等治疗仍很难证明其有效性。按常理,简易的研究方法是按年龄等因素配对,随机分两组,一组给予康复医疗,一组不给予治疗作空白对照,按残损程度分层,分析预后,判断康复效果。由于医疗道德方面的原因,不给病人治疗而设空白对照的研究,几乎是不存在的。 中风康复医疗有效性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如分康复治疗组(中风病房)及对照组(普通病房)。然而,Dobkin提出〔2〕,现在无法区别中风病人的功能改善是自然恢复,还是康复医疗的结果。令人信服的、康复有效的研究资料是不存在的。 因此,中风康复医疗,有以下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回答。
1 中风康复医疗有效性的证据 许多研究提示〔3~6〕:中风康复医疗使病人功能改善,不能仅归因于自然恢复。在中风病房,病人的出院率比普通病房的对照组显著增高,中风后合并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几个对照试验研究〔5~7〕比较了中风病房与普通病房的病人结局。对轻度及重度残疾的病人,两组无差异,但对于中度残疾的病人,中风病房的较普通病房的病人结局好。Feigenson等〔7〕的研究认为:入住中风病房的病人,步行更好,出院回家的病人更多。 Garraway等〔8〕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分析了155例中风病房与152例普通病房的意识清、有偏瘫的中风病人。发现入院60天后,中风病房50%病人功能独立,而普通病房仅为32%(P<0.01)。然而,1年后,这一变化消失了。在中风病房,病人平均住院55天,而普通病房则为75天。作者认为:早期的康复医疗比足量的PT治疗更重要,原因可能是协调的康复治疗小组在中风病房工作得更好。不幸的是,该研究与大多数研究一样,未采用盲法。 Smith等〔9〕将133名中风病人,分为3组,强化康复组(康复小组治疗,每周4整天)、常规康复组(康复小组治疗,每周3个半天治疗)、非常规康复组(只进行曾经学过的锻炼方法),治疗6个月后,功能改善,强化组大于常规组,而未康复组功能无改进。1996年,Werner RA〔10〕将40名非住院病人,按2∶1分为2组,单盲对照,给予PT、OT,12周,4次/周,每次1小时,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 independance measurement, FIM)评定,强化康复组功能有改善,而对照组无改善。强化康复组在9个月后,仍维持治疗效果。以上两个试验,反驳了Lind的观点〔11〕:中风病人的功能恢复是自然恢复,而不是康复医疗的结果。 Kalral等〔12,13〕报告了中风病房与普通病房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结果:中风康复医疗可改进重度残疾病人的预后,减低死亡率与住院率,增加了出院回家率,出院后,有继续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趋势。1995年,Jorgensen HS等〔14〕研究了两个相邻社区共1241例中风病人,其中中风病房936例,普通病房305例,进行前瞻性、连续的非选择性的病人观察发现,中风病房病人较普通病房死亡率低,住院时间短,入住护理之家的人数少,潜在地减少了费用。Sivenius等〔15〕对照研究接受强化康复治疗与常规治疗中风病人各45例,在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方面,强化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功能改善显著,病人功能改善主要在前3个月内,而死亡率与入院率两组无不同。但本试验有样本小、未用盲法、没有随机等缺陷。 1993年,Ottenbacher等〔16〕从124个关于中风康复的研究报告中,选择出36个满足标准的试验研究,对1960~1990年3717例中风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集中的中风康复医疗程序可促进中风病人的功能恢复。功能改善程度与康复医疗是否早期进行有关,而与治疗的时间长短无关,也与病人的年龄及康复程序的设计有关。中风康复医疗的研究设计对于制定和解释将来的结果有重要意义。
表1 中风康复有效性的随机试验研究
作者 治疗组 样本数 年龄 盲法评价 康复开始时间 康复治疗时间 结 果 Lincoln等 (1996)
中风病房 普通病房
39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130例ICU患者死亡时间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脊髓前半切综合征1例报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