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改变的研究

脑梗死     4.48
4.87

脑动脉梗化   3.98 4.20
P 值     <0.001
<0.001


表2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


组 别 例数 红细胞变形能力
实验组 脑梗死   50
0.29±0.07

脑动脉硬化 14 0.28±0.07
对照组   30
0.23±0.04

q 值 脑梗死      3.85

脑动脉硬化   3.03
P 值     <0.05


3 讨 论
  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流淤滞,局部组织缺血变性的病理基础之一。红细胞变形性则直接影响到血液的流动状态,它可以改变血液的粘度和红细胞本身的聚集性。红细胞的变形与细胞膜ATP酶的含量密切相关。不少学者发现,ATP和Ca对红细胞变形有极大的影响,ATP减少,红细胞会发生皱缩,变形性下降甚至消失。基于以上原理,对脑梗死和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MgATP酶活性及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Ca-MgATP酶活性均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红细胞膜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离子浓度改变,可使细胞内Na+、Ca浓度增加[1,2],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刚性增强,变形能力降低,引起血粘度增加和红细胞聚集,促进和加重脑血栓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脑血管病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而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又反过来抑制了酶的活性,终致细胞能量利用受阻,加重病情进展。另外,钙泵功能下降,引起细胞内Ca浓度升高,是高血压的成因之一,也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压升高的病理基础之一。
  本研究同时发现,脑动脉硬化患者ATP酶活性,红细胞变形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卒中发生后,酶活性进一步下降。因此,脑梗死的发生是建立在动脉硬化基础上的一个缓慢发生的病理过程,梗塞发生前即存在着能量代谢改变。上述研究表明,红细胞膜酶活性测定对于诊断脑缺血具有早期、准确的特点。
  有人在动物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上观察到,在完全缺血后30分钟、2小时、4小时后进行再灌流24小时,Na+-K+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3]。脑的代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脑梗死发生后,由于缺血缺氧及葡萄糖的缺乏,而使ATP的生成减少,同时
由于缺血酸中毒,组织内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多,这些都使脂膜上Na+-K+ATP酶活性受到影响,钠泵机制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聚,在K+逸出至细胞外的同时,出现细胞内水肿的发生。随着脑缺血程度的加重及缺血时间的延长,细胞代谢障碍加重,最终将出现ATP酶功能丧失,结构破坏。因此,积极改善细胞膜ATP酶活性,可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其聚积性,对于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及梗塞后病灶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测定,对卒中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腔隙性脑梗塞的CT TCD与临床分析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18例误诊分析
    高压氧对脑梗塞急性期血浆 颗粒膜蛋白
    进展性脑梗死影响因素探讨
    脑明注射液治疗脑梗死36例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脉病
    急性心梗静注阿托品致再梗死1例
    降纤酶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基底节区出血性脑梗死
    老年脑梗塞患者恢复期血压的昼夜变化
    脑梗死 脑出血及偏头痛患者血浆内皮素
    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