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改变的研究 |
|
脑梗死 4.48 4.87
脑动脉梗化 3.98 4.20 P 值 <0.001 <0.001
表2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
组 别 例数 红细胞变形能力 实验组 脑梗死 50 0.29±0.07
脑动脉硬化 14 0.28±0.07 对照组 30 0.23±0.04
q 值 脑梗死 3.85
脑动脉硬化 3.03 P 值 <0.05
3 讨 论 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血流淤滞,局部组织缺血变性的病理基础之一。红细胞变形性则直接影响到血液的流动状态,它可以改变血液的粘度和红细胞本身的聚集性。红细胞的变形与细胞膜ATP酶的含量密切相关。不少学者发现,ATP和Ca对红细胞变形有极大的影响,ATP减少,红细胞会发生皱缩,变形性下降甚至消失。基于以上原理,对脑梗死和脑动脉硬化患者的红细胞膜Na+-K+ATP酶和Ca-MgATP酶活性及红细胞的变形能力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Ca-MgATP酶活性均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红细胞膜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离子浓度改变,可使细胞内Na+、Ca浓度增加[1,2],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刚性增强,变形能力降低,引起血粘度增加和红细胞聚集,促进和加重脑血栓的形成,直接影响着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脑血管病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而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又反过来抑制了酶的活性,终致细胞能量利用受阻,加重病情进展。另外,钙泵功能下降,引起细胞内Ca浓度升高,是高血压的成因之一,也是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压升高的病理基础之一。 本研究同时发现,脑动脉硬化患者ATP酶活性,红细胞变形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卒中发生后,酶活性进一步下降。因此,脑梗死的发生是建立在动脉硬化基础上的一个缓慢发生的病理过程,梗塞发生前即存在着能量代谢改变。上述研究表明,红细胞膜酶活性测定对于诊断脑缺血具有早期、准确的特点。 有人在动物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上观察到,在完全缺血后30分钟、2小时、4小时后进行再灌流24小时,Na+-K+ATP酶活性均明显降低[3]。脑的代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脑梗死发生后,由于缺血缺氧及葡萄糖的缺乏,而使ATP的生成减少,同时 由于缺血酸中毒,组织内酸性代谢产物的增多,这些都使脂膜上Na+-K+ATP酶活性受到影响,钠泵机制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聚,在K+逸出至细胞外的同时,出现细胞内水肿的发生。随着脑缺血程度的加重及缺血时间的延长,细胞代谢障碍加重,最终将出现ATP酶功能丧失,结构破坏。因此,积极改善细胞膜ATP酶活性,可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其聚积性,对于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及梗塞后病灶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对脑动脉硬化患者进行红细胞膜ATP酶活性的测定,对卒中的预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声门下腔狭窄纤支镜检查呼吸心搏骤停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高血压 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血清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