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未使用退热剂临床结局分析 |
|
王文芳 段森林 范江鸿
我们通过对58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未使用退热剂治疗,发现病程普遍缩短,转归也优于对 照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门诊治疗 的116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最高达39.5℃,一般在38. 5℃左右,均无高热惊厥史,无营养不良,无先天性心脏病等并发症。随机分为未使用退 热剂组(观察组)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6个月;使用退热剂组(对 照组)58例,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7个月。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发 病季节相仿,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诊断符合诸福 棠《实用儿科学》第6版标准。 1.2 方法 两组均使用青霉素和(或)病毒唑。对照组患儿体温均超过 37.5℃,全部给予退热剂(退热栓、复方氨基比林等),其中16例曾用地塞米松退热。
2 结 果
观察组病程明显少于对照组,如表1所示,观察组共发生并发症3例,其中1例发展为支气管 炎,1例发展为支气管肺炎,1例发展为心肌炎,其余均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5.17%; 对照组共发生并发症18例,其中6例发展为支气管炎,3例发展为心肌炎,4例发展为肺炎,3 例发展为病毒性脑炎,1例发展为脑脓肿,1例发展为脓胸,其余痊愈,并发症发生率为31%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异(χ2=13.08,P<0.001 )。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病程对比
组 别 例数 平均住院日 Sd t值 P值 观察组 58 6.1±0.32 对照组 58 9.2±0.14 3.03 7.104 <0.01
3 讨 论 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通过发热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作用,促进 抗体形成和增加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作用,以抵抗疾病对人体的侵袭,促进康复 [1]。统计表明,观察组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有极显著差异 。有资料表明,发热是机体与致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激活机体免疫功能的 过程,强制降温将降低免疫功能[2]。同时糖皮质激素就有免疫抑制作用,药理剂 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影响免疫反应的整个环节,包括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网状内皮系统消除颗粒或细胞的 作用,可使淋巴细胞溶解,以致淋巴结、脾脏及胸腺中淋巴细胞耗竭,此作用对T细胞较明 显,其中辅助T细胞减少更突出[3]。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均为病毒感染,经病毒 感染后上呼吸道粘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化脓感染[4],应用退热 剂和地塞米松后,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不仅可使病毒感染扩散,而且很容易激发细菌感 染,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 于观察组。经χ2检验有极显著差异(P<0.001)。用退热剂和(或)地塞米松退 热,虽然可以缓解症状,受到患儿和家长的欢迎,但其隐藏的危害不可低估,有资料表明, 其危害不亚于滥用抗生素[2]。因此,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是否给予退热剂治疗 ,需要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决定,利是退热可以改善患儿的舒适度和行为,弊是应用退 热剂治疗可产生副作用[5]。于是认为,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精神状态良好 ,体温39.5℃以下不必使用退热剂。有以下特殊情况除外,体温>39.5℃,患儿 体弱,先天性心脏病或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等。
作者单位:王文芳(山西省新绛县人民医院 043100) 段森林(山西省新绛县人民医院 043100) 范江鸿(山西省新绛县人民医院 043100)
参 考 文 献 1,向华.麻疹和猩红热患儿未使用退热剂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 志,1998,13(6):368 2,董宋祈,胡皓大,吴仕孝.全国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及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纪要.中国实 用儿科杂志,1994,9(4):225 3,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2 4,诸福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32 5,胡皓大.全国儿科合理用药学术会议[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咳嗽变异型哮喘32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净化治疗急性肾衰竭临床分析
|
|
|
|
|
|
|